造紙機

[拼音]:cixiu

[英文]:embroidery

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或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底布)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

中國刺繡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週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但多用於衣飾。《書經》和《詩經》中均提到刺繡的服飾。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繡品,如湖北省江陵出土戰國晚期絲織品中,以多種彩色絲繡出蟠龍飛鳳、龍鳳相蟠紋和龍鳳虎紋(見彩圖)。漢代刺繡已有很高水平,在馬王堆出土的大量西漢絲織品中有不少刺繡用絹、羅作繡料,用鎖繡法繡成“信期繡”(見彩圖)、“長壽繡”、“乘雲繡”等紋樣。三國時有用刺繡作地圖的記載,如孫權使趙逵之妹繡山川地勢圖。唐永貞元年(805),南海少女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宋代創造了平線繡法,逐步形成絲繡準則,在繡品風格上設色豐富,施針勻細,同時盛行用刺繡作書畫、擺飾等。元、明兩代,刺繡規模繼續擴大,封建王朝的宮廷繡工規模更大,並且向民間勒索大量的刺繡貢品,刺繡的藝術水平又有進一步的提高。元代時已將人物故事題材刺繡於民間服裝上。北京定陵博物館儲存有明代刺繡百子圖的繡衣,其中百子游戲形態萬千,繡紋細膩。明、清之際,民間刺繡藝術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先後產生了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見彩圖)等名繡,各具獨特風格,沿傳至今,歷久不衰。

蘇繡

蘇州地區的代表性刺繡,特點是圖案秀麗,色彩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精緻。在刺繡技術上,有“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特點,繡出的動物栩栩如生,例如,“金魚”、“孔雀”、“小貓”等都是它的傳統作品。蘇繡是在顧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顧繡是明嘉靖年間進士顧名世家的刺繡技術。他在上海建築露香園,因其家繡工刺繡巧奪天工而聞名。顧繡的特點是以畫作繡,摹繡古今名人書畫,無不傳神,配色能點染成文,不但翎毛花卉意巧工妙,山水人物亦表達得體。顧繡作品中有佛像、八仙、花鳥、人物、松鶴等,多為畫幅類繡品。

湘繡

湖南地區的代表性刺繡。最先為民間刺繡,至清代末葉得到發展,在藝術上也臻於成熟。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繡花,繡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以特殊的鬅毛針繡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湘繡將圖案裝飾應用到日常用品中去,擴大了繡品的應用範圍。

粵繡

廣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繡。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粵繡的特點在於用線種類繁多,根據藝術造型的需要而不受限制。在刺繡中施針簡單,劈線粗而鬆,針腳長短參差,且常用金線圍繞掩蓋,針紋重疊隆起,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線,往往紅綠相間,眩耀人眼,宜用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

蜀繡

又名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代表性刺繡。相傳晉時在川蜀地區已有刺繡。川繡的特點是以套針為主,且分色清楚,在針法上採用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繡品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

蘇繡、湘繡、粵繡、蜀繡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除此之外,還有北京的灑線繡,東北的緝線繡,山東的魯繡,開封的汴繡,杭州的杭繡,溫州的甌繡,福建的閩繡,貴州的苗繡,也都久有淵源,各具特色。在中國維吾爾族、彝族、傣族、布依族、哈薩克族、瑤族、景頗族、侗族、白族、壯族、藏族等少數民族地區也都有各自的刺繡技藝。大都色彩鮮豔,質樸豪放,用作花帽、腰圍、綵帶、掛兜等。苗族婦女的衣邊、衣袖、披肩、胸襟、裙腰以及揹帶、鞋帽上都有精美的刺繡花紋,紋樣根據民族傳統式樣繪製,如人物、樓閣、龍魚、蟲鳥、花卉、幾何紋等,其中以龍、鳥和一般動物居多。在刺繡技巧上採用多種針法,如平繡、縐繡、辮繡等。此外,還用蠶繭染色,剪出各種形狀,採取堆繡繡法。在西藏地區還用刺繡來繡佛經封面。(見彩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各種刺繡在技法上相互交流,在不失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創造出許多新的品種。如利用絨線刺繡的絨繡與粗針粗絲線刺繡的亂針繡均有粗獷的油畫風格。利用雙面針刺法繡成雙面異色或雙面三異等繡品,正反面具有對稱或相異的花紋。機器刺繡也在不斷完善之中。刺繡產品已逐漸由實用產品向裝飾類工藝美術品方向發展,使古老的傳統藝術不斷推陳出新。(見彩圖)

外國刺繡的發展

在世界其他地區刺繡也有悠久的歷史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個時期的文化和藝術水平。同時刺繡還促進了各國家間、地區和民族間的文化藝術交流,促進紡織品貿易的發展。中國早期刺繡產品和藝術西傳後對西歐洛可可藝術的形成起了一定的影響。

在古埃及文物中有公元400年前的刺繡製品,當時埃及人已在服裝、床帷、垂幕和天幕上使用刺繡作為裝飾。在古希臘的瓷瓶上繪有公元 5世紀前的服裝用刺繡飾紋。6~7世紀,希臘刺繡服裝頗為流行。拜佔廷時期還流行過金線的刺繡。10世紀時英國也出現了金線刺繡,1250~1350年間,英國的刺繡在國際貿易上已享有盛名,稱為“英國刺繡”。在16世紀時,英國與法國在刺繡生產方面密切合作,在刺繡紋樣上保持了一致性,使刺繡在17世紀發展為專門職業。大約從17世紀起,歐洲開始用精梳毛紗作為刺繡原料,後來大為風行。16世紀時,刺繡在印度曾是著名的工藝美術品,到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被當作大宗商品通過東印度掠奪性的貿易而流傳到歐洲。它的風格和花型橫紋均影響到英國刺繡。17~18世紀,在伊朗出現了幾何紋樣刺繡,代替了當時流行已久的動物紋樣。18~19世紀,希臘刺繡在藝術交流中受到影響,產生出許多具有不同風格特點的幾何紋繡品。18世紀中葉,歐洲各國曾流傳花草紋樣的刺繡,18~19世紀又產生了綴外縫繡。在約旦也生產有多色彩繡產品,同時印度向西歐各國輸出了數量極多的帶有金屬反光鑲片的繡品,被作為襯衣的裝飾而廣泛流行。在美洲,17~18世紀的刺繡藝術受到歐洲的影響,南美各地受到西班牙刺繡的影響,在中美洲曾一度盛行羽絨繡。19世紀,英國和美國亦都盛行過“柏林毛繡”。由於受到“藝術工藝運動”的影響,曾流行過在粗糙的原色亞麻布上刺繡。在19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又盛行過手工繡花。

參考文章

關於“刺繡”的寫作素材整理素材帶“刺繡”的詩句大全(19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