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連線裝置

[拼音]:ranzheng

[英文]:dyeing-and-finishing

對紡織材料(纖維、紗線和織物)進行以化學處理為主的工藝過程。染整同紡紗、機織或針織生產一起,形成紡織物生產的全過程。染整包括預處理、染色、印花和整理。染整質量的優劣對紡織品的使用價值有重要的影響。預處理亦稱練漂,其主要目的在於去除紡織材料上的雜質,使後續的染色、印花、整理加工得以順利進行,獲得預期的加工效果。染色是通過染料和纖維發生物理的或化學的結合而使紡織材料具有一定的顏色。印花是用色漿在紡織物上獲得彩色花紋圖案。整理是通過物理作用或使用化學藥劑改進織物的光澤、形態等外觀;提高織物的服用效能或使織物具有拒水、拒油等特性。大多數整理加工是在織物染整的後階段進行的。在毛紡織物染整中往往把許多預處理過程歸入整理範疇,並把整理劃分為溼整理和幹整理。

染整加工一般是在單機臺上進行的。按照工藝要求,有些單機可順次連線起來組成聯合機進行連續生產。常見的聯合機是由浸軋、汽蒸、水洗、烘乾等裝置組成的,特別適用於大批量產品的加工。織物的染整加工有的可成繩狀進行,有的則成平幅狀態進行。繩狀加工效率較高,平幅加工則不易產生褶痕。毛織物和緯編織物的染色和淨洗一般都以繩狀的形式進行。由於針織物、毛織物、蠶絲織物和合成纖維織物容易變形,染整加工時應儘可能減少張力,採用鬆式裝置加工。

染整的大多數工序是化學加工過程,紡織材料經化學加工後要反覆水洗並加以烘乾,熱能和水的消耗量都很大,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在化學處理過程中還會產生有害物汙染空氣和水。因此,確定工藝和設計裝置時,必須設法降低熱能的消耗、提高水的利用率、減少汙染。

染整的發展和纖維生產以及化學工業、機電工業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染整加工的物件都是天然纖維製品,其中以棉紡織物的加工數量為最大,其次是毛紡織物,再次是麻和蠶絲紡織物。以後,粘膠纖維、醋酯纖維等化學纖維開始大量生產,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合成纖維生產的迅速增長,使紡織產品的結構起了極大的變化,染整也出現了新的加工技術。染整加工最早使用的化學品和染料都是天然產品,加工手續繁瑣費時。酸、鹼、漂白粉等大量生產以後用它們進行染整預處理,加工效率大為提高,改變了預處理的原始加工方式。合成染料的發展使人們擺脫了對天然染料的依賴,為染色和印花提供了為數眾多、色澤鮮豔、不易褪色的適合於不同纖維染色的染料品種。合成化學整理劑使防皺、耐久性拒水等近代化學整理獲得發展。自40年代以來染整裝置在連續化、減少織物張力、提高加工效率以及利用電子技術對溫度、溶液濃度、裝置運轉速度等工藝條件進行自動控制等各方面的發展很為迅速,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物的社會消費情況在不斷變化。室內外裝飾和工業用織物的需要量越來越大,人們對服裝用織物不但要求花式品種豐富多彩、穿著舒適,而且還要求具有易洗、免燙等效能。對某些特殊用途的織物更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例如阻燃、拒油等。因此,染整工藝技術也將隨著不斷髮展和提高。

參考文章

染整定型機環保節能及廢氣治理分析廢水治理印染行業水汙染整治升級改造技術措施廢水治理螯合分散劑在染整加工中阻垢作用機理的探討廢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