釩汙染
[拼音]:shuizai
[英文]:flood disaster
洪水氾濫、暴雨積水、海顫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247075.html' target='_blank' >鼻窒屯寥浪止嘍獄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8258.html' target='_blank' >人類社會造成的災害。水災可分為洪災、澇災、漬災和潮災。
(1)洪災:暴雨、融冰、融雪,或水庫、堤壩決口引起地面水漫流和土地淹沒造成的災害;
(2)澇災:長期降雨或暴雨不能及時排入河道溝渠形成地表積水造成的災害;
(3)漬災:土壤中水分過多,不能及時排出,影響農作物生長造成的災害;
(4)潮災:由潮汐和颱風、溫帶氣旋等強烈天氣系統形成超常潮水引起的災害。一般所指的水災,以洪澇災害為主。水災威脅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財產損失,並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不良影響,防治水災成為世界各國保證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公共安全保障事業。
世界水災
全球陸地,除南北極地、高寒地帶和沙漠外,大約佔陸地總面積2/3的地區都存在不同型別和不同成因的水災。中低緯度的季風帶、颱風影響區的洪澇和風暴潮災害最為突出。南亞、 東亞、 非洲中部、澳大利亞北部及北美等地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雨季經常出現水災。印度和孟加拉國幾乎全境都可能發生水災,尤其是恆河流域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游洪水災害頻繁。據統計印度年平均水災損失達27.6億盧比;日本有10%的國土,易受水災,多年平均損失達5300萬美元;美國約有7%的土地受洪水威脅,20世紀70年代年平均損失達15億美元;歐洲多瑙河沿岸8個國家,有1.9萬km3的土地和沿岸許多城市均受洪水威脅;蘇聯有5%的土地面積受洪水威脅,年平均損失達1.5億盧布。太平洋西岸、北大西洋西岸、南太平洋西岸、孟加拉灣、墨西哥灣等地均經常發生劇烈風暴潮災。如1970年11月孟加拉灣一次颶風暴潮導致30萬人死亡和約 100萬人無家可歸。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世界水災範圍和災害損失有日益增加的趨勢。
中國水災
中國地處東亞季風氣候帶,暴雨集中、強度大、發生頻繁,同時由於地形、地質、土壤條件複雜,水災分佈面積廣,全國約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脅,各種型別的水災都有發生,特別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濱海地區,災害頻繁嚴重。據記載,自公元前206~公元1949年的2155年中,全國發生較大洪澇災害1092次。黃河1949年以前的2551年內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如1933年黃河下游大堤決口54處,淹地1650萬畝,360多萬人受災,死亡1.8萬人。長江中下游在此期間,大約平均十年發生一次大洪水。1870年特大洪水使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幾乎全部被淹,災害空前。1931年大洪水淹沒農田5000多萬畝,受災人口達2800多萬,死亡14.5萬人,漢口市被淹達 3個多月。淮河流域1400~1900年間發生水災約350次。1931年大水,淹沒農田7700萬畝,死亡7.5萬人。海河流域自1368~1949年,發生水災387次,洪水曾多次波及北京市和淹沒天津市。珠江1915年大水,珠江三角洲災情嚴重,廣州市被水淹7天。松花江1932年大水,哈爾濱市區曾被淹沒。1949年以後,黃河、長江、淮河、海河等流域均曾發生20世紀以來最大洪水,大水災年全國受災耕地面積達2億多畝,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中國平原易澇的農田面積達3.5億畝,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澇災。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區最為嚴重。中國的漬災主要分佈在溼潤半溼潤地區的東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湖區、珠江三角洲和臺灣沿海平原地區。這些地區往往由於地下水位過高、土壤滲透性差,地下排水出路不暢而產生漬災。沿海各地及大、小島嶼均受風暴潮災害威脅,渤海、 東海、 南海沿岸為主要風暴潮災害地帶,以廣東、海南兩省沿海地區受災最為頻繁。中國自1949年以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水災防治工程建設,常遇水災得到初步控制,但一般標準較低,而且眾多支流尚未治理。因此,水災對社會經濟發展仍是影響最大的一種自然災害。
水災防治
對不同型別的水災,採取不同的防治原則和措施。防治洪澇災害多采取控制調蓄和疏導排洩相結合的措施,如修建蓄洪、滯洪工程、疏浚整治河道和修建堤防等;防治漬災以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為主要措施;對於潮災主要採取防禦措施,如修建海堤和修建水閘防止潮水倒灌等。防治水災除採取工程措施外,還採取非工程措施,如加強經常受災區的管理,建立水情預報、預警系統,修建安全設施等以減輕災害損失。(見防洪、除澇、治漬)
世界各國隨著人口增加和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視水災防治工作,從主要依靠工程措施,逐步向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密切結合的方向發展。同時更注意綜合措施的作用,如水利工程措施與農業、林業和城市建設的合理規劃佈局密切結合,以減少水災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