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聚合物網路
[拼音]:wushui yi ji chuli
[英文]:primary treatment of sewage
城市汙水處理的三個級別中的第一級,用以去除廢水中的漂浮物和部分懸浮狀態的汙染物,調節廢水pH值,減輕廢水的腐化程度和後續處理工藝負荷。
汙水經一級處理後,一般達不到排放標準。所以一般以一級處理為預處理,以二級處理為主體,必要時再進行三級處理,即高階處理,使汙水達到排放標準或補充工業用水和城市供水。
一級處理的常用方法有:
篩濾法
用來分離汙水中呈懸浮狀態汙染物。常用裝置是格柵和篩網。格柵主要用於截留汙水中大於柵條間隙的漂浮物,一般佈置在汙水處理廠或泵站的進水口,以防止管道、機械裝置及其他裝置的堵塞。格柵的清渣,可採用人工或機械方法。有的是用磨碎機將柵渣磨碎後,再投入格柵下游,以解決柵渣的處置問題。
篩網的網孔較小,主要用以濾除廢水中的纖維、紙漿等細小懸浮物,以保證後續處理單元的正常執行和處理效果。
沉澱法
通過重力沉降分離廢水中呈懸浮狀態的汙染物。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分離效果良好,應用非常廣泛。主要構築物有沉砂池和沉澱池。
沉砂池的作用是從廢水中分離比重較大的砂土等無機顆粒。沉砂池內的汙水流速控制到只讓比重大的無機顆粒沉澱,而不讓較輕的有機顆粒沉澱,以便把無機顆粒和有機顆粒分離開來,分別處置。一般沉砂池能夠截留粒徑在0.15毫米以上的砂粒。沉砂池型式很多,以平流沉砂池截留效果為最好。目前較先進的技術是曝氣沉砂池,即在沉砂池一側曝氣,使汙水在池內呈螺旋狀流動前進,以曝氣旋流速度控制砂粒的分離,流量變化時仍能保持穩定的除砂效果。在曝氣的作用下,汙水中的有機顆粒經常處於懸浮狀態,也可使砂粒互相摩擦,擦掉覆蓋在表面上的有機汙染物,以利於取得較為純淨的砂粒。
用於一級處理的沉澱池,通稱初次沉澱池。其作用為:
(1)去除汙水中大部分可沉的懸浮固體;
(2)作為化學或生物化學處理的預處理,以減輕後續處理工藝的負荷和提高處理效果。
上浮法
用於去除汙水中漂浮的汙染物,或通過投加藥劑、加壓溶氣等措施使一些汙染物上浮而被去除。在一級處理工藝中,上浮法主要是用於去除汙水中的油類雜質。隔油池就是用來分離汙水中顆粒較大的油品的。應用較多的為平流式隔油池,處理效率一般為60~80%,出水含油量為100~200毫克/升。汙水中油粒很小,甚至呈乳化狀態時,則需用加壓溶氣或投加混凝劑等措施,使油粒凝集浮升,然後撇除。
預曝氣法
在汙水進入處理構築物以前,先進行短時間(10~20分鐘)的曝氣。其作用為:
(1)可產生自然絮凝或生物絮凝作用,使汙水中的微小顆粒凝聚成大顆粒,以便沉澱分離;
(2)氧化廢水中的還原性物質;
(3)吹脫汙水中溶解的揮發物;
(4)增加汙水中的溶解氧,減輕汙水的腐化,提高汙水的穩定度。預曝氣一般可專設預曝氣池,也可與其他構築物合建。曝氣裝置與活性汙泥法等所使用的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