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千秋墓壁畫
[拼音]:Tuibiɑn zhong de Zhongguo Shehui
中國社會學家李樹青的著作。194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書是作者在《東方雜誌》等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彙集,副題為“制度社會學論叢”,由社會學家潘光旦作序。全書分 6個部分,依次為社會學與社會方法、社會思想及理論、中國社會的分析、文明與文化、社會移動及社會變遷、戰時社會問題。全書雖涉獵的範圍較廣,卻有所側重。作者從環境、民族與制度的相互關係的變動中歷史地剖析中國社會文化的特點及社會變遷的根源,並通過對經濟、政治和家族制度的分析,探討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問題。全書提出的主要論點有:
(1)雖然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都企圖通過研究找出自然或社會現象的變動規律,但自然科學規律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社會科學規律往往只能具有概然性、或然性。這是因為社會科學有三個難點,即因果的複雜、偏見的陷阱和社會理論的相對性。
(2)中國社會生活中充滿自我主義、家族主義和鄉土主義。自我主義與個人主義不同,個人主義還要承認別人的存在,要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別人。而自我主義只管自己不顧別人。
(3)對中國家族制度作了較深入的研究。書中根據中國歷史、現狀和民族文化特點,提出在大家庭、小家庭之外,適合中國人生活的可以是父子與夫妻關係並重的第三種家庭形式,即“直系親屬同居制”。
(4)以大量事實對社會階梯與社會移動進行分析,揭露中國社會移動的種種弊端。
(5)認為兩千年來的中國社會只有大貧與小貧,沒有走上大富的特殊階段,因而中國未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