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

[拼音]:Jiankang

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樑、陳先後在此建都,六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原名金陵。秦置縣,名秣陵。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孫權在此築石頭城,改稱建業。西晉統一,仍名秣陵。太康三年(282),分秣陵北另置建鄴縣。後避愍帝司馬鄴諱更名建康。東晉南朝相承不改。故城在今江蘇南京市。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出使江東,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孫吳建國,遂以為都。城週二十餘里。東傍鐘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後湖(玄武湖),處天然屏障之內。東晉南朝沿以為都,分置建康、秣陵二縣,城區範圍擴為東西南北各四十里。中心為宮城(臺城)。北面白石壘(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頭城,西南冶城、西州城,東南東府城,南面丹陽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勝,守衛堅固,遂為六朝政治中心。

《隋書·地理志》稱:“(建康)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於官祿,市廛列肆,埒(等)於二京(長安、洛陽)。”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破岡瀆東接江南運河,以通吳會。秦淮兩岸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廛肆星羅棋佈。著名手工業產品有“百鍊鋼”、“羅紋錦”等多種。商業廛肆有百貨俱全的“大市”,還有紗、谷、鹽、花、草和牛馬等專門小市。碼頭經常停泊數以萬計的中外商船。手工業、商業非常發達,物資充足,交通便利,建康又成為六朝經濟中心。

建康還是六朝文化中心。東晉時期,達官貴族雲集於此,談玄論道。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在雞籠山開“西邸”,廣延名士高僧,研討文化異同。鍾嶸的《詩品》、蕭統的《文選》、沈約的《四聲》(已佚)、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及範縝的《神滅論》等名著,也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孫吳時期,佛教已傳到建業。南朝建康寺院達到五百餘座,僧尼十餘萬人。寺院建築金碧輝煌,壁畫光彩奪目,雕塑精美生動。佛教文化在此得到長足的發展。

繁華時的建康,人口達二十八萬戶。樑末侯景之亂,城市遭到破壞,人口大量散亡,始呈蕭條景象。陳時又加修葺。開皇九年(589),隋兵滅陳,除石頭城(作為新置蔣州治所)外,把建康所有宮苑城池夷為平地。建康從此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