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保險

[拼音]:Wo'erfu

[英文]:Christa Wolf (1929~)

德國女作家。1929年3月18日生於商人家庭。1949至1953年在耶拿和萊比錫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畢業後在《新德意志文學》編輯部和出版社工作。常到哈勒市一家機車車輛廠體驗生活,參加工人寫作小組的活動。1962年以後成為職業作家。1963至1967年被選為德國統一社會黨中央候補委員。

沃爾夫的文學創作成就主要是小說,也寫過電影劇本和散文、評論。1961年發表短篇小說《莫斯科的故事》,獲哈勒市藝術獎。小說描寫蘇軍上尉帕維爾與1945年在德國結識的德國姑娘維拉15年後在莫斯科重逢以及他們如何處理友誼和愛情的故事,提出了社會主義的道德標準問題。小說《分裂的天空》(1963)是6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文學中成功的作品之一,曾引起熱烈討論。它真實、自然地反映了德國的分裂所引起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變化,東、西德兩種社會制度的對立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抉擇。這種抉擇已經影響到個人生活──愛情、婚姻和家庭。

1968 年第二部小說《回憶克里斯塔·T》出版,又一次引起人們重視。作品探討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生產關係與生活方式中人的個性如何發展的問題。它描寫克里斯塔一生中從不滿足於現有的一切,不願意隨波逐流,曾孜孜不倦地探索,想使自己的個性得到完善和發展,但她和周圍僵化了的陳規陋習一再發生衝突,始終處於願望與可能、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作者從60年代初對現實生活的歌頌,逐漸發展到對現實中矛盾與問題的揭露。作者在這部作品中實踐了她的藝術主張,強調敘事的主觀真實性。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通過敘述者的回憶介紹了一個人的真實遭遇。

長篇小說《童年典範》(1976)是一部自傳性的作品,描述了希特勒統治時期小人物在精神上被奴役的狀態以及1945年解放時他們的經歷和感受。作者想提醒人們不要忘記過去,反省導致法西斯取得政權的原因和當時有嚴重順民思想的人們應承擔的責任。

沃爾夫的短篇小說創作大多也觸及現實生活中人們關切的問題。《六月的下午》(1967)反映人們對於和平受到威脅的憂慮心情。《菩提樹下》(1974)探討個人如何在社會中實現道德的自我完成。《一隻公貓的新生活觀》(1974)諷刺一位心理學教授想發明一種能製造人類最高幸福的體系。《自我試驗》(1973)描寫一個女性服藥後變成男性的醫學試驗。有些故事看來荒誕不經,實際上卻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一些問題:戰爭的威脅,科學技術的片面發展導致喪失人性的可怕後果等等。

沃爾夫還寫過不少評論、散文、隨筆等。評論集《讀和寫》(1972)集中闡述了作者的美學觀點。她反對文學創作中的公式化、雷同化,反對作品迴避矛盾,反對社會主義文學不能描寫個性差別、只能塑造型別的觀點。她認為文學作品就是要表現個人認識自己、發現自我的過程。在藝術技巧上,她主張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努力接近現代科學技術對現代文學的要求。作家要表現主觀真實性,使文學創作和現實密不可分地溶合在作家的頭腦中,創造一種與技術工藝時代相適應的敘事文學。意識流、蒙太奇、時空概念的顛倒、文獻材料的引用等,都是她經常採用的手法。

沃爾夫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沒有一處地方》(1979)和她同丈夫一起創作的取材於中世紀民間故事的電影指令碼《梯爾·歐倫施皮格爾》(197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