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昉揮扇仕女圖卷

[拼音]:Xikejiao

[英文]:Sikhism

印度旁遮普地區的民族宗教。錫克為印地文 Sikha(意為門徒)的音譯。產生於16世紀初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是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特別是迦比爾宗教思想體系繼續發展的產物(見印度教)。

教義與經典

錫克教主張一神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是神的表現;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種姓分立和歧視婦女等都是違背神意的;只有使個人靈魂和神結合才能獲得最後解脫。因此,它既反對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煩瑣的祭祀禮儀,也反對苦行和消極遁世。其聖典為《阿底格蘭特》,意為原初聖典。所謂原初,是指這部經典早於另一經典《十祖聖典》。《阿底格蘭特》又稱《古魯·格蘭特·辛格》,意即崇拜這部經典就像崇拜古魯(祖師)和神一樣。這部經典是第五代祖師阿爾瓊在位時編纂的,共收3384首讚歌、15575詩節;主要用旁遮普語寫成,也有少數用梵語、印地語、波斯語寫的章節。主要闡述錫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宣揚歷代祖師的生平事蹟以及對他們的頌揚。其開頭部分的晨禱歌,包括38首讚歌和首尾兩首引頌,概括了錫克教的基本信仰,為教徒每天早晨所必讀。

祖師崇拜

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祖師共十代。第一代祖師那納克是錫克教創始人,生於拉合爾附近的塔爾萬提村(今那納克村),屬剎帝利種姓,早年曾從事商業並在拉哈爾政府當過小官吏。他創立了錫克教後,為了宣揚其信仰曾周遊印度各地,還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和巴格達朝拜。晚年定居旁遮普邦的卡泰普爾,從事宗教宣傳(見彩圖)。第二代祖師安格德創造了旁遮普語的古魯穆奇字母,著有那納克的傳記。第三代祖師阿馬爾·達斯為了加強對教徒的管理和傳教活動,把教徒分歸22個教區,教區設教區長。教區長收受教徒納貢,莫臥兒帝國分封給教徒的領地,也為教區所佔。因而導師的特權逐漸擴大,而成為宗教封建主。第四代祖師羅姆·達斯反對歧視婦女,為教徒的婚禮創作了婚歌,並沿襲至今。羅姆·達斯在世時指定其幼子阿爾瓊為繼承人,是為第五代祖師。此後,祖師遂成世襲制。阿爾瓊把錫克教教區組織改為行政機構,並開始向教徒徵收租稅。這一時期,還在阿木利則建立了金寺,作為行政管理中心,併成為該教的著名聖地。第六代祖師哈爾·戈賓德更將該教發展成為武裝的宗教組織。他採用真理國王的封號,腰佩雙劍,象徵宗教和世俗的雙重權力。此後經歷七祖哈爾·拉伊、八祖哈爾·克里香、九祖得格·巴哈都爾,至十祖戈賓德·辛格時,教徒中佔多數的已是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他們反對教內封建上層人物的特權地位。戈賓德·辛格不得不進行改革,宣佈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導師)手中的宗教和世俗的最高權力轉交給教徒的集體組織──錫克教社團。為同正統印度教劃清界限,他規定錫克教徒成年時必須舉行特殊的洗禮──劍禮,即用雙鋒劍攪勻的水灑身。經過劍禮後,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獅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兒(公主)。嗣後,又形成了一種叫做“五K”(五種行事,每件事印地文起首字母為K)的習俗,即蓄長髮、加發梳、短衫至膝、戴鐵手鐲、佩劍。男子婚前要集體居住,以全副精力練習刀劍武功。在戈賓德·辛格的領導下,錫克教軍隊多次打敗莫臥兒帝國和印度教土邦的聯軍。最後戈賓德·辛格遇刺而死。十祖之後,錫克教的著名軍事和宗教領袖是班達和蘭季特·辛格。

改革運動

在英國殖民主義統治時期,不少人致力於錫克教的改革,先後出現多次改革運動,主要有:

(1)尼朗迦利斯運動。領導人巴巴·達耶爾。他們把神看作無形的精神實體,主張通過默唸神即可獲得解脫。參加這個派別的大都是錫克教徒中的下層群眾;

(2)難陀利運動。意譯為神名派或呼神派,因該派信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時呼喊“謝神”而得名。領導人佩·羅姆。該運動有一定的社會民主要求;

(3)19世紀末的辛格大會運動。主張恢復錫克教原始教義,反對正統印度教及其改革派聖社,要求錫克教徒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成為獨立的社會集團;

(4)阿卡利運動。為一宗教與政治相結合的組織。形成於20世紀初,後演變為阿卡利黨,首任主席塔拉·辛格,總部設在阿木利則金寺。1966年在阿卡利黨要求下,印度政府將旁遮普劃分為以錫克教教徒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教徒為主要居民的哈里亞納邦,承認旁遮普語為邦標準語。目前錫克教徒大部分居住在旁遮普邦,在德里和喜馬拉雅山麓一帶,也有部分教徒。

隨著錫克教的對外傳播,近年在東非、英國、加拿大、美國、泰國以及香港等地區,也有少量錫克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