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英治郎
[拼音]:zhanyixue
[英文]:operational art
研究戰役規律、指導戰役實踐的學科。是軍事學術的組成部分。它處於戰略學和戰術學的中間地位,從屬於戰略學,對戰略學的發展有直接的影響,對戰術學的發展起著指導作用。戰術學也不同程度地反作用於戰役學,直接影響其發展。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分別在戰爭、戰役和戰鬥的範圍內反映武裝鬥爭的規律。戰役學一般分為合同戰役學和軍種戰役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戰役的性質、型別、特點、戰役原則和戰役的計劃組織與實施等。
戰役理論是隨著戰役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在古代戰爭中出現具有戰役性質的作戰行動後,就逐漸產生和形成了指導這些行動的理論原則。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就是含有戰役理論原則的軍事著作。在外國,1913年法國已有關於大兵團統帥的論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軍有了集團軍、方面軍準備與實施戰役的基本原則,到20世紀20年代末,把戰役學(оперативное искусство)正式作為軍事學術中一門獨立的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軍又將戰役學陸續作出區分,現代戰役學包括:合同戰役學(合成軍團戰役學)、戰略火箭軍戰役學、防空軍戰役學、空軍戰役學、海軍戰役學、後勤戰役學和民防戰役學。美、英等國軍隊則把指導集團軍、集團軍群作戰的理論,稱為“大戰術”、“小戰略”或“高階戰術”等。隨著軍事學術的發展,美軍於1982年也把戰役學作為軍事學術的一個獨立學科,並明確規定它是研究大兵團計劃和實施戰役的理論。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學,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軍事理論為指導。它既研究一般戰爭的戰役規律,又研究特殊戰爭的戰役規律。特別是研究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戰役規律。它是在長期革命戰爭中與戰略學、戰術學同時形成和發展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見中國工農紅軍)在各個獨立戰略方向上作戰,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根據不同情況,各自提出反“圍剿”的戰役方針和原則,為戰役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936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總結十年內戰的經驗時,正式把軍事學術區分為戰略學、戰役學和戰術學,賦予它們各自的研究任務,並把這一時期紅軍的作戰原則作了系統的理論概括。其中在戰役方面主要是:準備充足,不失時機,集中優勢兵力,選擇良好陣地,打運動中或駐止而陣地尚不鞏固之敵,包圍迂迴,突然襲擊,速戰速決,力求全殲等。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新四軍為了粉碎日偽軍的圍攻和掃蕩,在人力物力有限和武器裝備低劣的條件下,進行規模不等的反“掃蕩”戰役,以及向敵占城市和交通線進攻的戰役,取得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見軍隊指揮),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游擊隊配合作戰,以及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等經驗,進一步豐富了戰役學的內容。解放戰爭時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術的大發展時期,也是戰役實踐和戰役理論的大發展時期。在戰略防禦階段,毛澤東根據戰爭的實際情況和實踐經驗再次系統地闡述了內線作戰的基本原則,進一步發展了戰役部署、作戰方法和主力軍、地方軍配合作戰,以及大兵團協同作戰等戰役理論問題。在全面轉入戰略反攻以後,毛澤東提出了十大軍事原則,使作戰原則更加系統化、理論化。十大軍事原則既是指導戰爭的原則,也是指導戰役的原則,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戰役學的內容。抗美援朝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道,以劣勢裝備同當時最現代化的敵軍作戰,在陸軍各兵種協同進行大規模作戰和與友軍共同作戰,以及反空襲、反空降、反坦克和後方保障等方面取得許多新的戰役作戰經驗,特別是組織實施以坑道為骨幹的寬正面大縱深陣地防禦戰役和大規模突破防線的陣地進攻戰役經驗有了新的發展。在保衛祖國邊疆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現階段,中國人民解放軍又取得在特殊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下對不同敵人的作戰經驗,並針對現代戰役特點,在研究核和非核條件下,諸軍種、兵種組織與實施戰役的理論方面取得新的成就,進一步充實了戰役理論。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從實際出發,不斷總結經驗,並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東西,形成一套特有的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戰役指導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知己知彼,力求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堅決消滅敵人,積極儲存自己;根據客觀情勢,選定作戰方法;靈活機動,奪取和保持戰役主動權;精心籌劃作戰,迅速周密地做好戰役準備;適時隱蔽地集中兵力,建立有利的戰役佈勢;保持準確的不間斷的戰役協同;力爭出敵不意,注重近戰夜戰,實施集中的不間斷的高效率的戰役指揮;加強戰役的思想政治工作,發揚優良戰鬥作風;善於使用後方人力、物力,保障戰役勝利;善於利用時間和作戰間隙休整戰役軍團。戰役學是隨著戰爭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役原則,亦將根據戰爭和軍事領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不斷地修改補充,增加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