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作品讀後感

東野圭吾作品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東野圭吾作品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東野圭吾作品讀後感1

  這是一本短小精悍,卻分明令人感覺沉甸甸的書。從櫻花到殺貓事件......一個個伏筆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過癮。

  本書還探討了校園暴力:將同學衣服剝光,纏上一層一層的膠帶扔至體育館;往同學書包裡扔狗屎——“欺負一下而已”,“僅僅是看他不爽罷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惡意的傳染”,膽小無能的普通學生,為了不受校園暴力者欺負,成了共犯。

  加賀曾遇到一位飽受欺凌的學生,加賀教他武術,希望他能堅強起來。可他卻在又一次被欺負時,拿起飛刀,刺進了帶頭那人的左胸。進管教所後,他再也不願見到加賀。為什麼?是怨恨加賀教他武術間接導致他動手,還是因害怕看見加賀失望的樣子?我覺得是後者。

  後來啊,那些曾參與校園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著,與普通人無異。那些被欺負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創傷卻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沒什麼大事”就能治癒的。

  “惡意”這個題目取得很妙:不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對日高產生的惡意,更是指校園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產生的惡意,至於為什麼——“看他不爽而已。”

  殺貓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殺的貓,在手記上卻說是日高所殺,因為與案件並無什麼關聯,所以警察沒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卻有了對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懷疑的'種子,也促進了他計劃的實施。

  實施殺人計劃的第一步,竟是人為製造一個殺人動機。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結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實動機。計劃之縝密,只是為了貶低日高人格,讓其死後受世人晦罵,這種惡意,實在令人喟嘆。

  製造各種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警察因認為它們是能指認嫌疑人的重要證據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個心理學大師,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維弱點。這個和殺貓事件都很讓我覺得思維定勢之險,唯有跳脫了思維定勢,才能追尋到真相,加賀是真的很厲害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全篇結構特殊,文字張力十足,伏筆滿滿,很有東野圭吾的味兒。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間韻味,唯有親自閱讀方可體會。

東野圭吾作品讀後感2

  野野口對日高的恨意是從童年時期開始萌發的,剛開始他和日高在學校都是受欺負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個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負得很慘,他也不會低頭。

  但野野口被欺負過後,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負,於是他轉換了角色,加入欺負人的那個行列。

  雖說這樣,然而欺負其他人對他來說也是另一種被欺負,內心也充斥著不忿,因為他在不願意的情況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後還幫助“老大”騰尾壓著那個想逃跑的女生,讓他進行施暴,被迫成為共犯。

  由於他的膽怯,造就自己過著這種受盡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雙手沒有沾上這些骯髒的事,他恨他的潔白無瑕;同時他也恨自己,為什麼不能像日高那麼犟。但最終最恨還是日高為什麼要這麼犟,因為有他的對比,自己就會顯得特別懦弱。

  失敗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發酵,而日高一直對他的好,讓他產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憤怒,他憤怒日高為什麼能對他這麼好,為什麼不介意他從前的事?

  種種的負面情緒,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長大後的成就與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說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幫助下寫寫兒童小說,這種對比差更將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撕開一條裂縫。

  癌症的發現,終於是將那條裂縫撕開到最大,他壓制不住那些透過妒忌、不甘、羨慕等情緒製造出來的恨,而騰尾美彌子的出現,更是刺激他要動手的決心。

  不想讓過去的不堪被公之於眾,想給耀眼的他撒上汙跡,這種種的想法都是因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態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卻一直不能實現,不但如此,還離這個目標越走越遠。

  而最終他把一切的錯都歸咎於日高身上,因為自己不能做到,因為自己不能實現,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擁有,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這樣人,社會上有不少,他們扭曲的心態認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為別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們又沒有曹操的自負,不敢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來。

  只能在這陰詭的地獄裡被魔鬼蠶食自己,然後吞噬他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