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種曲

[拼音]:Mingshi Biecaiji

明詩選集。清代沈德潛(確士)、周準(欽萊)合編。全書12卷,共收錄作者340人,詩1010餘首。

明末清初的明詩選集,有陳子龍、李雯等的《明詩選》、 錢謙益的《列朝詩集》、 朱彝尊的《明詩綜》。沈德潛以為三本各有偏頗,於是“合群公選本暨前賢名稿,別而裁之”,刪其浮豔之作,去其雷同,編成此書。從沈、周的自序及蔣重光所寫的序中,可以看到他們的編纂意圖和選詩標準,大抵是:

(1)所錄“皆深造渾厚,和平淵雅,合於言志永言之旨”,以“輔翼詩教”;

(2)選詩時“始端宗旨,繼審規格,終流神韻,三長具備,及登卷帙”;

(3)“因詩存人,不因人存詩”,不求備一代的掌故,只是要“示六義之指歸”;

(4)“是書之選,欲上續唐人”。這裡所歸納的四點,實際上正是沈德潛提倡的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強調詩的“厚人倫,匡政治”的功用,尊盛唐、主格調等詩論主張的具體化。

明代的詩歌創作極為豐富,能以不很大的篇幅,反映其大概,並注意選入不知名作者與明遺民詩人的作品,這是此書的一大特色,也是它得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例如卷十一選入顧炎武的詩16首,即使與前後七子等大作家比較,數目也不算少。

另外,在清前期康、雍、乾幾個皇帝對民間災荒飢變等事尚能關心的情況下,沈德潛不僅自己寫詩“頻陳民瘼”,而且在這本明詩選本中也比較重視錄取有關民生疾苦的篇什,這一點也應該給予肯定。這同時也意味著本書從某些側面反映了明代的社會現實。不過,沈德潛畢竟是一個封建功利主義者,所以選了不少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的應制詩,還有些詩對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持仇恨和毀辱的態度,這是它的糟粕部分。

有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中華書局1975年出版縮印本,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