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舞蹈

[拼音]:jihua jingji

[英文]:planned economy

以社會化大生產為前提,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由社會主義國家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特別是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的要求,通過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來進行管理和調節的國民經濟。它不僅是一種管理國民經濟的方法和體制,而且是一種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之一。

產生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科學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提出的。在《資本論》中,K.馬克思在談到未來社會中勞動時間的作用時指出:“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節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當的比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頁)。列寧明確提出和使用“計劃經濟”這一概念。1922年,列寧說:“資本主義必不可免地要為新的社會制度所代替,這種制度將實行計劃經濟”(《列寧全集》第35卷,第555頁)。

計劃經濟是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相結合的產物。社會化大生產客觀上要求對國民經濟進行計劃管理和由社會有意識的調節比例關係。社會主義公有制把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各地區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聯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使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都服從於一個共同的目的,即滿足全體人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生活需要。這就使國民經濟按照計劃發展成為可能。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資本傢俬人手中,整個國民經濟被分裂為無數利益對立的獨立企業或集團,資本主義企業生產和經營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所以不可能按一個總的大計劃來發展國民經濟。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和經濟危機更加頻繁的情況下,也制定了形形色色的經濟發展“計劃”,實行所謂“計劃調節”。事實上它們的“計劃”對於資本家的私人企業,不可能具有有效的約束力,它只不過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一種手段。它們的“計劃調節”雖然也收到某些效果,但不能從根本上克服資本主義的生產無政府狀態,更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優越性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經濟的優越性表現在:

(1)能夠使整個國民經濟的各個環節,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基本上保持平衡,實現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

(2)能夠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範圍內,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自然資源,取得最大限度的巨集觀經濟效益,避免重大的損失和浪費。

(3)能夠根據一定時期內發展國民經濟的戰略目標、戰略步驟和戰略重點,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去搞重點建設,克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

(4)能夠有計劃、有步驟地抓緊發展科技、文教事業,促進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組織科技攻關,加速科學技術的進步,引進和推廣國外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並大力培養科學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人才,從而在有效地實現生產力各要素的合理組織的基礎上促進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

(5)能夠適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根據各個地區的資源情況和其他條件,逐步實現生產力的合理佈局,發揮各個地區的經濟優勢,逐步縮小乃至消除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狀態。

(6)能夠在執行過程中,通過反饋資訊,及時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向,及時發現矛盾和進行調整,避免比例關係的嚴重失調。

(7)可以同商品經濟結合起來,形成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在全社會的規模上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既能保證國民經濟的統一性,又能使它富有生機和活力。但是,要把這些優越性,從可能變為現實,必須把計劃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並要有一個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包括合理的計劃管理體制。

計劃經濟意味著人們基於對客觀經濟規律的認識,自覺地有意識地對社會生產和流通進行指導與調節。這表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已經處於主動地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社會已經開始從必然的王國向自由的王國邁進。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的實現,將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以較高的速度穩定地、持續地、健康地發展,從而不斷地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

計劃管理與綜合平衡

計劃管理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綜合平衡,就是根據社會主義各種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的政治經濟任務,實行全面的、合理的安排,建立起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之間的協調的比例關係,保證國民經濟能夠有計劃、按比例的發展。為了使整個國民經濟達到綜合平衡,首先需要安排好一些關係全域性的基本比例關係:如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它可以具體化為農業、輕工業與重工業之間的比例關係;積累與消費之間的比例關係;工業內部的比例關係和農業內部的比例關係;能源、交通與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比例關係;生產與基本建設之間的比例關係;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之間的比例關係,等等。

由於上述比例關係都要通過財力、物力、人力體現出來,因而搞好綜合平衡必須落實到搞好財政、信貸和物資平衡上,還要搞好外匯平衡和勞動力平衡等。因為國民經濟處在不斷髮展之中,所以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新的不平衡的出現,主要是由於客觀條件的變化,有時也是由於主觀措施的失誤。計劃經濟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對國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運動中的不平衡作出靈活反應,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主動地調整比例關係,克服已經出現的不平衡,建立新的平衡。

實行科學的計劃管理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要求訂計劃時必須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摸清情況,既要考慮到需要,又要考慮到可能,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盡力而為。計劃指標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應當留有餘地。在處理速度同比例的關係時,要在按比例中求速度。在處理速度同效益的關係時,要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求速度。

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

實行計劃經濟並不要求把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國家計劃。想把成千上萬種產品和一切經濟活動都納入計劃,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列寧說:“現在對我們來說,完整的、無所不包的、真正的計劃=‘官僚主義的空想’。不要追求這種空想”(《列寧全集》第35卷,第473頁)。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除計劃調節外,還要利用市場調節,即由價值規律自發地去進行調節,作為計劃調節的必要補充。這兩種調節是互相結合的。計劃調節是基本的、主要的,但也要遵守和利用價值規律;在市場調節中,價值規律的自發作用是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巨集觀控制和計劃指導下進行,這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情況是不同的。

計劃管理體制

按照企業和產品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中國在計劃管理上採取不同的形式。一部分產品實行指令性計劃,即必須嚴格遵守國家計劃進行生產和流通。這一部分不大,並將逐步縮小範圍。另一部分產品實行指導性計劃,即運用價格、稅收、信貸、利息等經濟槓桿引導生產和流通納入國家計劃軌道的部分。這一部分的範圍要適當擴大。其餘產品則由市場自發進行調節。這主要是一部分農副產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務修理行業的勞務活動等,以及國營企業超額完成計劃的那部分產品,這一部分的範圍也要適當擴大。前兩部分屬於計劃調節的範圍,後一部分則屬於市場調節的範圍,不論哪一部分,都要利用價值規律。總的要求是大的方面管住,小的方面放開,使整個國民經濟既能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又能充滿活力。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計劃管理體制,它是在總結中國的社會主義計劃管理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