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

[拼音]:Lun Heng

中國東漢哲學家王充寫的唯物主義無神論的重要著作。始作於永平二年(公元59),歷時30年完成。存目85篇,實存84篇,佚失《招致》1篇。據王充自述:“《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即對古往今來一切學說、思潮加以衡量,評論是非,銓定輕重,批判虛妄之說。

《論衡》總結了前人,特別是漢代自然科學的成就,繼承了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傳統,批判“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和讖緯之學,建立起了唯物主義哲學體系。在自然觀方面,它反對把天看作主宰的唯心主義,認為“萬物之生,皆稟之氣”,“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天“不故生五穀、絲、麻以衣食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間萬物是由“元氣”交感變化而產生的。萬物的發生和發展都是一種“自然”、“無為”的過程,不是神意的安排。“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在形神關係方面提出了“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的著名論斷。在認識論方面,它反對先驗論,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源泉,認識要受事實的驗證:“事有證驗,以效實然”。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反對“君權神授”說和倒退論,主張人為,提倡進化。

《論衡》一書流傳於東漢末年。《隋書·經籍志》列為雜家。主要版本有,北京圖書館藏的宋代洪适刻本、元明遞修本 30卷, 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圖書寮藏宋代印刷本《論衡》殘卷(卷一至卷二十五),明嘉靖十四年(1535)蘇獻可“通津草堂”本,明萬曆年間(1573年以後)程榮刻《漢魏叢書》本。近代黃暉著《論衡校釋》,對《論衡》考辨校釋較為詳備。劉盼遂著《論衡集解》及北京大學歷史系著《論衡註釋》可供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