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女學與愛國學社
[拼音]:xuanjuan
清末民初廣泛流行起來的民間說唱形式。全稱為宣講寶卷。原是一種宣講經典的宗教活動,始於明代,流行於華北地區河北一帶的祕密宗教如白蓮教、紅陽教及其支派中間,用以宣傳教義;其他祕密宗教和佛教徒也曾用來作為號召群眾的工具,當時稱為“科儀”。宣卷時有“開經偈”、“焚香贊”、“收經偈”等儀式。清同治、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宣卷擴充套件到江南以上海、杭州、蘇州、紹興、寧波等城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雖然仍作為佈道之用,但已發展成為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寶卷就成為宣卷藝人的指令碼,並有不少抄本和刊本流傳。宣卷以演唱故事為主,多數指令碼已是純粹的說唱作品,少數還有宗教氣息。不但一些廟宇、宗祠是宣卷的場所,廟會和群眾娛樂場所,住宅以至街頭、茶市、飯莊、旅店,也可以演唱宣卷。宣卷藝人稱為先生。後來,宣卷還流行到江西、湖南、四川,一度還流行到河南、山西、河北。以江浙較為盛行。
宣卷時照例先由宣卷藝人焚香請佛,然後唱四句定場詩,如《家堂寶卷》:“家堂寶卷初展開,諸佛菩薩降凡來。在堂大眾高聲念,消災延壽福滿來。”唱完以後開書。在宣講正文時,有說有唱,說少唱多。唱腔音樂性不強,有時只用一支簡單的調子,伴奏用打擊樂器,或用鼓、板,或用漁鼓、簡板,或用木魚、鐘磬,個別也有用胡琴的。由於藝人派系不同,唱腔和伴奏樂器也就有所不同。除宣講正卷外,還有用於敬香、請灶、傳香、收香、結緣等儀式的小卷。
宣卷藝人有的以超度亡靈一類的佛事為主要業務,不大講故事;有的以宣講故事為主,上海還有道士宣卷的。宣卷藝人各有師承,所以同一內容的寶卷雖然故事情節大致相同,但敘述方法和唱詞卻差異很大。宣卷藝人都具有一定表演水平,唱得字正腔圓,中節合度,頗有魅力。吳江一派的宣卷甚至起角色,分出生、旦、淨、醜的語氣和適當的表情,更能吸引聽眾。聽宣卷的以婦女為主,尤以老年人居多。善男信女認為聽宣卷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一種敬神禮佛的善功行為,所以宣卷就不能更好地發展成為說唱藝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群眾中進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宣卷也就逐漸衰微而絕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