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電影

[拼音]:Bocitan Xieding

[英文]:Potsdam Agreement, 1945

《蘇美英三國的柏林(波茨坦)會議議定書》和《柏林(波茨坦)會議公報》兩個檔案的統稱。蘇、美、英三國首腦於1945年8月2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籤署。

隨著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反法西斯戰爭在歐洲勝利結束,根據美國的倡議,蘇、美、英三國首腦 И.В.斯大林、H.S.杜魯門和W.L.S.丘吉爾(後期是新首相C.R.艾德禮),於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討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聯合國問題及其他有關問題,於8月2日簽署了波茨坦協定。

協定的主要內容為①設立由蘇、美、英、法、中五國外長組成的外長會議。

(2)關於盟國在佔領德國期間處置德國的基本原則。政治方面要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肅清納粹主義,解除德國全部武裝,廢除一切軍事機構,解散一切納粹組織、審訊納粹戰犯,防止軍國主義及納粹主義復活。經濟方面,消滅德國作戰潛力,禁止軍事生產,剷除或控制可用作軍事生產的一切工業,發展和平經濟。

(3)將哥尼斯堡及附近地區劃歸蘇聯。

(4)以尼斯河和奧得河為波蘭西部邊界。

(5)準備與意、保、芬、匈、羅五國締結和約並支援其參加聯合國。此外,還就奧地利、託管領土、德國賠償、德國軍艦和商船的處置、遣送德國人及蘇、美、英三國軍事協商等問題作了規定。

波茨坦協定使三大國戰時聯盟得以維持,解決了盟國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問題,鞏固了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果,也有利於加快結束對日戰爭,併為東歐各人民民主國家的誕生掃除了障礙。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聯與西方國家的分歧與矛盾已有明顯表現。波茨坦協定對戰後國際政治格局的發展變化有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