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山戰役

[拼音]:fanzhe dao zhi dong

中國先秦哲學家老子的辯證法命題。通行本《老子》第十四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是“道”運動的規律,而柔弱則是“道”的作用。

老子看到和揭示出諸如長短、 高下、 美醜、難易、有無、前後、禍福、剛柔、 損益、強弱、 大小、生死、智愚、勝敗、巧拙、輕重、進退、攻守、榮辱等一系列矛盾,認為這些矛盾都是對立統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須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在事物的對立統一中,他還比較深刻地認識到矛盾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轉化的規律,概括為“反者道之動”。

老子“反者道之動”的命題對中國哲學中辯證思想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啟迪了《易傳》、《淮南子》等書作者和韓非、揚雄、張載、程頤、王夫之等人的辯證法思想。通常所說的“物極必反”,就是對“反者道之動”思想的通俗表述。毛澤東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曾說:“在一定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