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文
[拼音]:Taiguo dianying
[英文]:Thailand, cinema in
泰國的第一部影片《蘇萬小姐》(1921)是由美國製片人H.麥克雷在瓦蘇拉蒂家族幫助下拍攝的。1927年瓦蘇拉蒂家族成立了斯里克倫影業公司,生產了泰國自己導演的第一部無聲影片《雙喜臨門》, 3年後,該公司又生產了第一部有聲影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泰國電影生產陷於停頓。當時電影被戲劇和舞臺文娛節目所取代。戰後,泰國電影工業有了新的發展。16毫米彩色影片被首次引進,幾部著名的戲劇被改編成電影,舞臺上的男女演員轉而成為電影明星。1945~1955年,電影生產處於混亂狀態。製片人尋找不到合適的電影素材,便彼此進行模仿,為了商業上的利潤,不惜將片名定為已上映並叫座的影片名字。同時,他們也熱衷於將大眾喜愛的流行小說或小型戲劇節目拍成電影。由於技術裝置等種種原因,直到60年代末,泰國還只是用16毫米彩色反轉片拍片。只有一個拷貝,大多還是無聲的,所以在放映時由專業配音演員通過話筒配音,因此有些配音演員深受觀眾歡迎。
1964年,泰國電影製片者協會成立。
70年代是泰國電影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於採用了群眾喜愛的泰國民歌,影片在農村觀眾中倍受歡迎,其中《我們農場的情歌》(1970)一片大獲成功,製片人獲利6百萬銖,打破泰國影片的收入記錄。這一年中,大部分製片人在影片中加入了民間樂曲。有的影片,有30多支民歌,而不管這些歌曲與情節是否有關。1970年底,導演庇阿克·鮑斯特拍攝了一部與當時泰國電影風格迥異的影片──《佐爾》。在該片中,導演對攝影的角度、格調、演員技巧、剪輯技術都有所創新。雖然影片收入不如《我們農場的情歌》,但卻深受讚揚。這部影片被看作樣板,為許多影片作者所效仿。1973年政府決定對製片給以財政上的支援,降低進口膠片和製片的稅收,提高外國影片的稅率,從而提高了國產片的產量,並全部採用35毫米膠片。1976年,出現了一些新人,他們關心現實,干預社會。如帕慕波·差耶·阿隆拍攝的第一部影片《狗的生活》,描寫了曼谷貧民窟的生活,提出改變貧民生活的先決條件是提高教育水平。這在泰國電影普遍模仿好萊塢和西方娛樂片、追求票房價值的潮流中,顯得獨樹一幟,到1985年為止他又導演了《城霧》、《殘忍的天性》、《乞丐之城》、《老和尚》等5部影片,成為泰國最知名的導演。
80年代以來,泰國每年大約生產130部影片,在東南亞各國中僅次於菲律賓,名列第二位。泰國共有五、六個大的製片集團。有134個註冊的電影製片人。在曼谷有44座一級影劇院和60座二級影劇院。全國約有1200座電影院。泰國影片年出口量一直很低,平均1年僅有四、五部影片出口。同時,從1976年起,泰國政府徵收外國影片的進口稅大幅度增加,達到每米膠片30銖的高價,也扼制了外國影片的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