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卿

[拼音]:Zhou Xinfang

京劇演員,工老生。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先輩皆為仕宦。父周慰堂,業餘愛好京劇,後正式搭班演青衣,藝名金琴仙。周信芳 6歲時,隨父旅居杭州,開始從陳長興練功學戲。 7歲登臺,在《鐵蓮花》中配演娃娃生。1906年,隨王鴻壽(三麻子)赴漢口演出,因取藝名“七齡童”。後流動演出於蕪湖及滬寧線一帶,改名“七靈童”。1907年至上海,用“麒麟童”藝名。1908年在北京喜連成科班搭班,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臺。繼而輾轉於煙臺、天津、海參崴(符拉迪沃斯託克)等地演出。1912年返滬,在新新舞臺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同臺,深受薰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進上海丹桂第一臺,直至1923年,後期併兼任後臺管事。在歐陽予倩、王鴻壽、汪笑儂等人影響下,開始自編新戲。第一齣為《英雄血淚圖》,搬演水滸傳中林沖受迫害的故事。其後又兩度赴北京演出,把後來被稱為“麒派”代表作之一的《蕭何月下追韓信》介紹給北方觀眾,他的演技得到北京同行的稱讚。1924年回滬,先後在丹桂第一臺、更新舞臺、大新舞臺、天蟾舞臺演出,排演連臺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對京劇藝術進行了一些改革的嘗試。其中有些較好的段落,後來成為單獨演出的劇目,如《鴻門宴》、《鹿臺恨》、《反五關》等。這一時期,他不僅以做功著稱,有些戲還灌成唱片,廣為流傳,表現出他在演唱方面的深厚功力。1927年參加南國社,與田漢等進步的新文藝工作者頗多交往,後來並曾參加話劇《雷雨》的演出,飾周樸園,藝術眼界逐漸開闊,同時廣泛涉獵文史書畫,藝術造詣更為精進,漸以“麒派”享譽海內。1937年組織移風社,在上海卡爾登大戲院連續演出達 4年之久。抗日戰爭期間,他在上海積極投身各項救亡活動,負責京劇界的宣傳和動員工作。1943年支援京劇界進步組織“藝友座談會”的活動,並與當時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有聯絡。1944年接辦黃金大戲院,抗日戰爭勝利後,戲院即作為文藝界進步人士集會的場所。1946年在各種座談會上得識周恩來、郭沫若、夏衍、蔡楚生等人,對革命形勢加深了了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參加了反“藝員登記”、抗捐抗稅等愛國民主運動,並拒赴電臺演唱所謂“戡亂”節目。1948年初,家居研究戲劇理論和古典戲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同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一起應邀出席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53年冬,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副總團長。1955年及1961年,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戲劇家協會等先後聯合在京舉辦“梅蘭芳、周信芳舞臺生活五十年紀念”及“周信芳舞臺生活六十年紀念”演出活動,文化部向周信芳頒發獎狀。1956年,率上海京劇院訪蘇演出團赴蘇聯莫斯科、列寧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3月8日逝世。

周信芳是一位戰鬥的表演藝術家。他經歷過多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始終堅持進步,勇於向各種黑暗勢力進行鬥爭。他把戲劇當作戰鬥的武器,明確認識到只有“把劇中的意志來鼓動觀客,那才是戲的真價值”。早在1913年,年僅19歲的周信芳就演出時裝新戲《宋教仁》,表現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傾向。袁世凱稱帝,他演出《大漢奸》以示抗議。五四運動時,演出《學拳打金剛》,把矛頭指向賣國賊。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演出《洪承疇》抨擊偽滿漢奸。改編《明末遺恨》,藉以揭露國民黨當局的醉生夢死(劇中對李自成農民革命軍的處理有侷限性),1933年並將此劇帶至天津等北方城市演出,取得良好效果。1937年“七七”事變後,演出《徽欽二帝》,並將《文天祥》、《史可法》的預告張貼舞臺兩側,以激勵觀眾的愛國熱情。隨後又陸續演出了《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識的劇目。他的代表劇目如《四進士》、《徐策跑城》、《蕭何月下追韓信》、《清風亭》、《烏龍院》、《打嚴嵩》以及1949年以後編演的《義責王魁》、《海瑞上疏》等,也大都表現了愛國、正義等積極的主題思想,飽含著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的強烈情緒。與此相適應,他的表演藝術,也顯示了一種剛健豪放的風格。他在刻畫那些愛憎分明、意志堅強、大義凜然的英雄人物時,總是用厚重的筆法,使人物線條清晰、性格突出,感情的發揮酣暢充沛、色彩鮮明。

周信芳是一位鍥而不捨的探索者。他既注重傳統的繼承,又不受陳規舊套的束縛,善於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銳意創新,運用唱唸做打各種藝術手段,真實地塑造人物,表現了藝術技巧上的博大精深。

周信芳最擅做功,一向被稱為“做派老生”。他功底深厚、文武兼備。身段灑脫洗練,處處表現出強烈的節奏,鮮明的輪廓和有力的頓挫。他的表演全身有戲,內外和諧,真實生動,並善用髯口、服飾以及道具等為塑造人物服務。他演《清風亭》的張元秀,當發現老妻被養子逼死時,用顫抖的手勢,指天、指心、指屈死的老妻、指禽獸不如的張繼保,表達了極度的悲痛和憤慨;在下定決心跟著老妻而死的一剎那,先是敏捷利落地將一把銀鬚倏地往口內一含,隨即撞柱而死,動人心魄,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周信芳的唱功基本上宗法孫菊仙和汪桂芬,以酣暢樸直、蒼勁渾厚見長。嗓音雖不太好,但衷氣足,有丹田音,送得遠,並以氣勢取勝。他反對片面追求唱腔的花巧,主張通過唱腔表達感情,唱出人物的聲口。他考究四聲陰陽、五音四呼,吐字行腔講究字重腔輕,不以腔害字,因此,他的唱接近口語,具有純樸的美。他有時在行腔中不把腔唱全,而讓胡琴墊過,但感情氣勢依然連貫,形成猶如書法藝術上的“筆斷意不斷”的特色;有時吸收旦腳的唱法,以潤飾唱腔的柔和、抒情成分;有時又融入花臉的“炸音”,以加強語調和氣勢;還借鑑徽劇、漢劇、崑曲、梆子等劇種的唱腔,以豐富他的唱腔色彩。所以他的演唱於古樸中又見別緻。

周信芳的唸白韻味醇厚,飽滿有力。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有度有節,又多變化。或起伏跌宕,或平穩順暢,或斷斷續續,或一氣呵成,都能恰當而鮮明地表現出人物的語氣和感情。《四進士》、《清風亭》等戲裡有名的長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還善於在韻白中適當地運用口語,在對白中插進語助詞,使人聽來既鏗鏘悅耳,又親切生動,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周信芳在表演中,十分注意唱唸與動作的有機結合。如演《徐策跑城》,載歌載舞,唱白相間,渾然一體,把鬚髮如銀的老相國喜悅激動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周信芳在打擊樂的運用以及在服裝、化妝等方面,都在革新和創造,以其鮮明的特色匯成麒派統一的藝術風格。

周信芳在幾十年的舞臺生活中,運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傑、徐策、蕭何、宋江、鄒應龍、張廣才、張元秀等眾多的生氣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京劇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麒派”不僅是京劇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對其他行當、其他戲曲劇種的表演藝術,也有較大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信芳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院長,上海京劇院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攝製戲曲影片有《宋士傑》和《周信芳舞臺藝術》(包括《徐策跑城》、《下書殺惜》)。他的論著彙編為《周信芳戲劇散論》。常演劇目編為《周信芳演出劇本選集》、《周信芳演出劇本新編》。另有藝術經驗記錄《周信芳舞臺藝術》。傳人有高百歲、陳鶴峰等。子少麟,亦工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