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村土牛

[拼音]:pingshu

曲藝曲種。流行於北京以及北方廣大地區。相傳形成於清代初年。清康熙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有詠“評話”一首,稱“其人持小扇指畫,談今古稗史事,以方寸木擊以為節,名曰‘醒木’”。當是早期北京街頭說評書的情景。相傳第一代評書藝人為王鴻興,所傳弟子有“三臣”、“五亮”。“三臣”是指安良臣、鄧光臣、何良臣三人;“五亮”不詳。後來,評書藝術不斷提高,逐漸流傳到天津、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自清末以來,產生了雙厚坪、潘誠立、王傑魁、陳士和等影響較大的著名演員。

評書藝術以結構嚴整取勝。一部長篇評書常常包括幾個大段落,俗稱“柁子”,每個柁子圍繞一箇中心事件講述,如《水滸傳》的“三打祝家莊”、《三國》的“赤壁之戰”之類。一個柁子又分為幾個“樑子”,每個樑子都有一個故事高潮,如《三打祝家莊》中的“石秀探莊”,《赤壁之戰》中的“借東風”之類。一個樑子之中分為若干個“釦子”,釦子即是扣人心絃的懸念。又有大釦子、小釦子之分。大釦子以敘述故事為主,情節緊湊,絲絲入扣,其中又往往貫串著若干小釦子;小釦子以刻畫人物為主。評書的基本要素是釦子,釦子的設定,叫做“使釦子”。使釦子的技巧,又叫“筆法”,有正筆、倒筆、插筆、伏筆、暗筆、補筆、驚人筆等各種筆法。評書藝人運用這些藝術手段,以層次分明、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緊緊地“扣住”聽眾,使之留連忘返、欲罷不能。說評書時,以說書人口氣敘述的,叫“表”;摹擬書中人物言談和音容笑貌,叫“白”;評騭書中人物行為、思想的,叫“評”。說書時要表、白、評三者渾然一體,聽眾才會覺得有味入神。說書的藝術技巧,主要有以下四種:

(1)“開臉兒”,是描繪人物形象的一種手法,將人物的穿著、身材、面貌膚色等外形特徵交待清楚,給聽眾留下具體形象;

(2)“擺砌末”,是將書中人物活動的場合背景交待清楚,如城池、院落、居室、道路的方向、規模、景物、陳設等等,逐一描繪,以使人物的活動與環境相合,有時這種描繪還與情節的合理性密切相關,使聽眾信服;

(3)“賦贊”,是為了讚美人物或景物,常用句式對偶的長短句韻語來加以刻畫,聲調鏗鏘,形象生動,給人以美感;

(4)“垛句”,也叫“串列埠”,是為了描繪事件、景物或人物形象,用排比的垛句加以誇張,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這些技巧,通過說書人以抑揚頓挫、輕重疾徐的語氣敘述、詠誦出來,用以烘托氣氛,感染聽眾。

評書的傳統書目,經過長期積累,已有40餘部,包括歷史袍帶書《列國》、《西漢》、《東漢》、《三國》、《隋唐》、《精忠嶽傳》、《楊家將》等10餘部;俠義短打書《水滸》、《包公案》、《小五義》等10餘部;神怪書《西遊記》、《濟公傳》及鬼狐書《聊齋》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評書演員一方面對優秀的傳統書目繼續加工提高,去芫存菁;一方面又根據當代長篇小說改編了《紅巖》、《林海雪原》、《鐵道游擊隊》、《烈火金鋼》、《平原槍聲》等10餘部新書,還講述了一些短篇評書《過客》、《一鍋稀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