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綏路戰役

[拼音]:renkou rongliang

[英文]:capacity of population

在一定地域範圍內,按照一定的生活標準,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或稱環境的人口承載能力。

一定區域內的人口容量,是由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共同承受的。在一個封閉環境裡,養育一定人口的自然基礎是生態系統,即人類賴以生存的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土地肥力高低、氣候適宜程度、水資源丰度、綠色植物生長境況好壞等等作為人類生存條件的自然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口的容量。但是,在同一環境裡,人口容量是可變的,決定人口容量變動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生產力每跨進一步,都使經濟系統得到更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產出,使環境支援人口的能力提高。然而經濟系統運轉的強化,必須以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迴圈為前提。否則,經濟行為所取得的效益,可能帶來生態系統的長期失調,甚至崩潰,最終導致人口容量的下降。

人口容量的確定,必須以一定的生活標準為依據。人的需求是多層次的,首先是滿足生存需要,然後才是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只有根據不同的需求層次,選擇反映相應生活標準的指標,對照經濟系統的產出水平和生態系統的潛力,才能分別計算出不同生活標準下的人口容量。滿足生存需要的人口容量,是極限人口容量或臨界人口容量,超過這個限度,人均生活資料就會低於生存水平,從而導致死亡率上升或出生率下降,迫使人口數量回復到限度之內。滿足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的人口容量則是適度容量。

經濟系統的產出量最終也要受到生態系統支付能力的限制,在研究環境的人口容量時,環境因素中的基本限制因子特別受人注意,尤其是不可代替而數量恆定的土地資源和淡水資源,往往成為計算人口容量的控制條件。衡量一國一地區的人口容量,還因區域經濟活動是個開放系統而使問題變得複雜起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口容量的確定,必須考慮國家間或區域間所進行的能源、資源和產品交換的影響。

20世紀以來,世界人口迅速增長,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口膨脹之快更是前所未有。人口與食物、能源、資源、環境之間日趨尖銳的矛盾,促使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的人口容量問題進行探索。人口容量的研究,對於認識一定地域範圍內現有人口的飽和程度,制定長遠的人口目標,規劃人口再生產和人口再分佈,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章

人口容量環保百科什麼是人口容量?環保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