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會叢書

[拼音]:jian

[英文]:sword

一種用於刺劈的直身尖鋒兩刃兵器。由劍身和劍柄構成。劍身修長,兩側出刃,頂端收聚成鋒,後安短柄,便於手握(圖1)。並常配有劍鞘。 由於在格鬥中其功能以推刺為主,故又稱為“直兵”。

迄今發現最早的劍是西周時期的青銅劍。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葉形青銅短劍。這種扁莖無格、長僅30釐米左右的短劍,在當時盛行的車戰中,只是作為甲士佩帶以表示等級身分的衛體兵器。

春秋時期的吳、越等國,劍成為步兵手中的利器,劍身加長。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釐米以上,其中越王勾踐劍全長55.7釐米,並錯金“越王鳩淺自作用鐱”八個鳥篆書銘文,是吳、越名劍中的精品 (見彩圖)。戰國時期,劍身繼續加長,並已鑄 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銅錫配比的青銅劍,其脊部柔韌,而鋒刃堅利,提高了殺傷效能。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長94釐米,劍身窄而薄,刃部鋒利,表面還進行了防鏽處理,代表了青銅劍製造技術的最高水平。

春秋戰國之際,已開始出現鋼鐵劍。湖南省長沙市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鋼劍,經化驗證明,是用含碳量為0.5%左右的中碳鋼鍛打而成的。 在湖南省衡陽市、郴州市,河北省易縣等楚、燕舊地發現的戰國鋼鐵劍中,最長的達1米多。

西漢初年,鋼鐵劍盛行,其實戰效能日益提高。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鋼劍,內部是低碳鋼,表面系高碳層,刃部經淬火處理,鋒利堅韌(圖2)。但由於漢朝時騎兵已成為主要兵種,供騎兵使用的具有揮砍殺傷效能的單刃厚背環首刀應運而生。在東漢以後較長時期中, 環首刀成為軍隊的主要裝備。 劍的實戰作用逐漸降低,遂轉而發展帶有各種裝飾的佩劍(如玉具劍、櫑具劍、犀具劍等)。晉朝還出現了用作儀仗的木質“班劍”。唐朝的劍主要作為王公貴族和文武官員的佩飾品,劍首作雲形裝飾。直至明清,劍的形制再無多大變化。

中國少數民族曾在歷史上創制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多種劍,如商周時期北方流行的曲柄銅劍、曲刃銅劍;戰國到秦漢時期,西南少數民族也製造了帶有不同民族風格的銅劍和銅柄鐵劍等。到了現代,劍不再作為兵器,只作為鍛鍊的體育器具,或用於藝術表演。

參考文章

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何以被稱為“劍麻之鄉”和“丁香之島”?地理學鵝矛形劍帶絛蟲病有那些症狀鵝劍尾魚的飼養要求水產/漁業飲用水處理中劍水蚤攜帶細菌的研究廢水治理劍嘴鶥的外形、分佈、習性、圖譜及別名鳥類四川省劍閣縣楊村鎮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動量線的指標劍法股票基金天暖要注意鵝劍帶絛蟲病的防治鵝劍尾魚的繁殖水產/漁業劍橋資本爭論概述經濟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