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之(1919~  )

[拼音]:Shenghuo-Dushu-Xinzhi Sanlian Shudian

[英文]:Joint Publishing Co.

中國一家有特色的綜合性出版社,簡稱三聯書店。前身是30年代在上海先後成立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

這三家書店有共同的政治方向和竭誠為讀者服務的精神,能始終團結一致共同奮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三家的總店由重慶遷回上海。重慶的三家分店於同年8月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一次用了三聯書店這個名稱。在此前後,三家書店還共同建立過華北書店、大眾書店、光華書店、新中國書局等聯合機構,實際上也都是三聯書店。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全面合併,在香港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1949年5月,總處遷至北京。1949年7月,中共中央《關於三聯書店今後工作方針的指示》確認:“三聯書店與新華書店一樣,是黨領導下的書店”,“過去在國民黨統治區及香港起過巨大的革命出版事業主要負責者的作用。”“這個書店的工作人員,如鄒韜奮同志等,做了寶貴的工作。”

三聯總處遷京後,香港三聯書店分店一直堅持出版發行工作,所出書刊在讀者中、特別是在港澳地區、東南亞、日本以至歐美的讀者中有很大影響。1988年起,改名為“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三聯書店的編輯出版部門曾於1951年合併到人民出版社,仍用三聯書店名義出書;發行部門併入各地新華書店。1986年1月,三聯書店又從人民出版社分開,正式恢復建制。獨立後的三聯書店仍然是一家綜合性的出版機構,以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為主要物件,著重出版人文科學方面的優秀著譯和基礎知識讀物,注意文化積累。循此方針,到1988年上半年,已出版圖書約 400種。出書注意質量,力求系列化,裝幀精雅,是三聯比較突出的特色。如陸續出版的多卷雜文家專集(包括夏衍、柯靈、聶紺弩、廖沫沙、胡風等人的雜文集),《文化生活譯叢》、《讀書文叢》、《研究者叢書》、《新知文庫》、《現代西方學術文庫》,以及一些知名作家、學者的回憶錄(如巴金《隨想錄》、夏衍《懶尋舊夢錄》、馮友蘭《三鬆堂自序》、侯解廬《韌的追求》等)。三聯出版的期刊有《讀書》月刊,已出版100多期。

上海是中國出版業的中心之一,又是生活·讀書·新知三店的發祥地。在北京恢復三聯書店的同時,經領導機關批准,於1986年成立了上海三聯書店,並從1988年起,開始出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