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羅哈·伊·內西,P.

[拼音]:Wuzhuqian

[英文]:Wuzhu Coin

中國古代記重貨幣。主要行使於兩漢、魏晉南北朝,至唐高宗時期止。

五銖錢始鑄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方孔圓錢,有周郭,背有內郭,法重五銖 (一兩重二十四銖,約合 3.5克),錢文篆書“五銖”2字,屬記重貨幣。初時由郡國分鑄,很不統一,重量、字文不甚嚴格。一般重3.6~4.4克,最輕者只有2.5克,最重可達7.5克。錢徑2.55~ 2.6釐米。五銖二字寫法多樣,“五”字交筆或成直線,或作微曲,或彎曲較大,甚至有呈兩個對頭“炮彈”形者。“銖”字金頭或作箭鏃形,或作三角形;朱字頭方折,少數稍帶圓意。字型寬大,結構鬆散,銖字多不清晰,有缺筆短劃者。周郭多寬窄不均。後世稱之為“郡國五銖”。在郡國五銖中,已出現“符號”錢,所見有“穿上三角”、“穿下半月”、“穿上一橫”、“穿下一橫”、“四角決文”等。也有無符號的。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時規定五銖錢須由朝廷掌管鑄錢的“鍾官”統一鑄造,所以錢型統一,銅色殷赤,製作精美。錢徑2.53~2.54釐米,個別的有2.56釐米,差距只在0.03釐米之間。郭厚 0.2~0.26釐米,重4~4.5克。“五”字直劃交筆只用緩曲一種,文字工整秀麗,點劃勻稱清晰,錢體厚重工整,為武帝鑄造中之最精者。符號錢目前所見以“穿上一橫”與“四角決文”居多,亦有“穿下半月”者。元鼎四年(前113)到西漢末,五銖錢均由“三官”統一鑄造,後人稱為“三官五銖”。經陳直考證,三官為“鍾官”、“技巧”、“辨銅”三令丞。屬水衡都尉,掌鑄錢。“三官五銖”直接繼承“鍾官赤仄”,銅質、錢型、字文無大改易。其工藝、輕重、厚薄稍遜於“赤仄”。錢徑 2.5釐米,厚0.15釐米,重3.5 克,符號錢沿自郡國五銖而略有變化,除“穿上一橫”、“穿下一橫”、“四角決文”外,“穿上三角”已消失,“穿下半月” 者縮小為“穿下半星”。自武帝元鼎四年(前113)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三官鑄錢先後延續了118年。其錢型規範,歷朝相承,唯錢文“五”字寫法稍有演變。根據歷年出土紀銘錢範,武帝時仍承“赤仄”“五”字寫法,交筆只用緩曲一種,昭帝時“五”字交筆已漸彎曲,宣帝時“五”字交筆彎曲較甚,且末端內收,兩豎近乎平行。元帝以後豎畫末端敞開,與上下二橫相接。此外,昭、宣帝到元、成帝時,還鑄造過小五銖,現發現的實物頗多。西漢末,王莽代漢,廢五銖重新鑄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貨泉等圓錢。

東漢光武帝於建武十六年(公元40)復行五銖錢,錢型仿西漢三官五銖,銅質較差,多呈綠色,錢體較薄,一般重約3克,錢徑2.6釐米,外郭扁圓向內斜落,郭厚約0.12釐米,鑄造工藝稍遜於西漢錢,肉面不甚平整,錢文清晰,筆劃較細,“五銖”二字書體寬大,“朱”旁上筆略呈圓折,“銖”字金頭三角稍大,四點較長,也有各種符號錢,如“穿上一星”、“穿下一星”、“穿上下各一星”、“穿上一橫”等。東漢早晚期錢型文字無大變化,中期以後質量降低,多用黃銅,字文粗而淺,重量僅為2.1~2.4克,這種錢符號增多,除“穿下一橫”外,出現“穿上一短橫”、“穿下 T字”、“穿下一短橫”、“穿上短豎(多種)”、“穿上王字”等等。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鑄“四出五銖”錢,背穿四角有斜紋四道,接於外郭。錢徑一般2.55釐米,穿寬 0.8釐米,郭厚0.1釐米,重約3.6克,鑄造工整,但銅質粗劣,銅色黃而泛白,多有砂眼。

魏晉南北朝時中國處於分裂時期,有些割據勢力或朝代也鑄行過五銖錢,大都鑄量較少,錢型混亂。東漢末年董卓“更鑄五銖錢,文章輪郭不可把持”。曹魏、西晉行使過五銖錢。蜀鑄“直百五銖”,另有傳世“劉備五銖”,是否為劉備據蜀時所鑄,目前尚無確證。東晉沈充曾鑄小五銖,世稱“沈郎錢”。南朝梁代初期,鑄過大樣五銖,武帝鑄鐵五銖,背有四出文。敬帝太平二年(557)鑄“四柱五銖”和“二柱五銖”。北朝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太和十九年(495)鑄“太和五銖”,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文曰“五銖”),孝莊帝永安二年(529)改鑄“永安五銖”,北齊天寶四年(553)鑄“常平五銖”,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文曰“五銖”),其中有些是帶有年號的五銖錢,容易辨認。

隋代文帝時整頓幣制,鑄隋開皇“五銖”,規定錢一千文重一斤二兩,每枚重約 3.168克,行人帶錢入關要經過檢查,符合標準後才準攜帶入關,不合格者要溶鑄,並禁止流通前朝的各種錢幣。隋五銖製作精美,面背肉好,皆有周郭,筆劃精細,規格統一。因銅泛白色,又名“白錢”。唐高宗武德四年(612)時改鑄“開元通寶”,從此中國錢幣實行“通寶”錢制,用“銖兩”記重錢制至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