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晏(715~780)

[拼音]:Liu Tianhua

中國作曲家、民族樂器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江蘇江陰人。1895年2月4日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2年6月8日病逝於北京。1909年在常州中學讀書期間,曾參加學校軍樂隊的訓練和演出活動,開始接觸西洋銅管樂。1912 年去上海,參加“開明劇社”,為樂隊隊員。1915~1922年在江陰、常州等地中、小學校任音樂教師。多方面學習民間音樂。如向民間藝人周少梅學習演奏二胡、琵琶;向琵琶家沈肇州學習全部《瀛州古調》的演奏;1919年暑假去河南求師學習古琴等。1922年被聘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國樂導師。其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科(後改為女子師範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音樂系)、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教授琵琶、二胡。在此期間,仍不斷地向民間學習“大擂拉戲”、崑曲等。同時還學習小提琴、鋼琴和作曲理論知識。1927年發起成立國樂改進社,編輯出版了《音樂雜誌》(共10期)。

劉天華一生致力於改進國樂。“五四”時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學”等民主思想影響下,他反對音樂成為“貴族們的玩具”,提出音樂“要顧及一般民眾”。他珍視中國民族音樂傳統,但不贊成抱殘守缺的“國粹主義”,認為發展國樂,“必須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方的調和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樂曲方面,共創作二胡獨奏曲10首、琵琶獨奏曲 3首、民族樂器合奏曲 2首。1918年他在貧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發了他對社會的不滿和生活無出路的憤懣心情。其後,他創作的《苦悶之謳》(1926)、《悲歌》(1927)、《閒居吟》(1928)以及《獨弦操》(又名《憂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動人的旋律,或憂傷壓抑,或悲憤激越,表現了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中苦悶、徬徨,要求變革、掙扎、奮鬥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進操》(1927),音樂清新明朗、樂觀向上,表達了作者憧憬美好未來的喜悅心情。《光明行》運用了西洋音樂中大三和的弦琶音進行和轉調手法;《改進操》吸收了古琴上綽、注手法與三度和音的旋律特點,並利用雙弦拉奏複音,顯示了國樂改進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鳥語》(1918~1928)吸取民間單絃拉戲的模擬自然音響的手法,音樂活潑生動。《燭影搖紅》則是運用三拍子和變奏曲式的結構原則寫成的一首優美抒情的二胡曲。劉天華掌握了民族器樂的創作規律,又大膽地吸取西洋音樂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國傳統的音調,又有新穎獨特的表現特點,至今仍保持著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劉天華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樂家。他將過去被輕視的民間樂器二胡加以改革,納入到專業音樂教學之中,使其成為音樂會上經常獨奏的樂器。他改進二胡的製造規格和記譜法,明確固定音高的定弦,並吸收提琴某些演奏方法。他還創作了二胡練習曲47首,為二胡教學的系統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改進了琵琶教學,創作了琵琶練習曲15首;他曾將四相十品的傳統琵琶加以改革,製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他用近代記譜法記錄、整理的《梅蘭芳歌曲譜》,是最早根據實際演唱作記錄的京劇曲譜。此外,他還記錄了民間音樂《安次縣吵子會樂譜》、《佛曲譜》(未完成)等。劉天華的全部作品和生平資料,最先收進其兄劉復編纂的《劉天華先生紀念冊》(1933),今已輯成《劉天華創作曲集》(萬葉書店,1954;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