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歷史
[拼音]:Daizu wenxue
傣族人口有83萬 9千餘人(1982)。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巨集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新平傣族彝族自治縣和紅河、景谷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有傣那、傣泐和傣雅三種方言,使用傣文。
傣族文學作品大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關於開天闢地的最古老神話,在傣族群眾中流傳最廣的是《布桑該與牙桑該》。至今,傣族人民仍然把布桑該與牙桑該稱為“我們的祖宗”。關於開闢西雙版納、勐遮、易武,建立村寨,砍柴、修房等,都有一段段神奇的傳說。在傣族地區,還廣泛流傳著召瑪賀、艾蘇和艾西等聰明人的故事。這些理想化的人物,具有萬能的本領和超人的智慧。
傣族詩歌,包括歌謠和敘事長詩兩大類,傣族中有職業歌手或半職業歌手,傣語叫做“贊哈”。
古歌謠,是傣族文學的萌牙,至今還以口頭和手抄本形式流傳民間。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雲南)出版的《傣族古歌謠》中的許多短篇作品反映了傣族先民原始時代的生活、勞動、思想和感情,例如《蜈蚣歌》描述人類通過實踐逐漸認識了客觀世界;《打水歌》描述人類逐步改變自己的居住條件;《摘果歌》和《拾菌歌》等描述的則是人類的勞動生活。這些詩歌形式簡單,節奏明快。
階級社會產生以後,出現了大量抒情歌、農事歌、婚姻歌。《農事歌》唱的是生產技術、生產季節、生產過程,富於情趣。《婚嫁歌》唱的是戀愛、結婚的全過程,成為傣族男女青年在婚姻方面的教科書。《甘哈恆恨邁》(即《賀新房》)唱的是對新竹樓的祝賀。《頌歌》主要是對死者的悼念,有《祝福歌》、《招魂詞》、《祭鬼詞》等。德巨集的《祭祀詞》,包括為死者《滴水》、《哭喪》、《引路》、《划船》、《送別》、《獻花》、《哀悼》等全過程,共9首,主要抒發對死者的懷念,歌頌死者的品德。
敘事長詩,是傣族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明珠。基本上可分三類:神話敘事詩,阿鑾的頌歌,愛情悲劇敘事詩。神話敘事詩與神話傳說的內容基本相似。關於阿鑾的頌歌,數量極多。“阿鑾”一詞,據說來自梵文,指有本領的匠人。在傣語中是指出身貧寒、意志堅強、本領高超、正直善良的英雄,或者是有福氣、有本領的善良人。佛教徒則把這些故事說成是描述釋迦牟尼轉世的故事。阿鑾故事中,有宣傳佛教教義的成分,但整個內容遠遠超出了佛教思想範圍,堪稱傣族民間故事的總彙,內容涉及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階級關係、倫理道德、婚姻戀愛等。
阿鑾長詩的特點:
(1)反映人民對結束社會動亂的強烈願望。傣族處於社會大動盪時期,人民渴望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希望有一個聰明、勇敢、善良、誠實的人來管理國事,因此,所有長詩的主人公,最後的結局,都當了國王或王后。
(2)關於戰爭的描述佔有很大比重。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寫通過戰爭獲得政權,統一國家。因此長詩中戰爭的描述往往佔了很大的篇幅。
(3)讚美英雄與美人。阿鑾長詩大都以男女之間的愛情婚姻作為一條主線貫徹始終。
(4)幾乎每篇作品都出現“雅西”(或叫帕拉西),即深山修行的野和尚,還有“混西迦”(或叫叭英),即天王。這表明小乘佛教與傣族文學有密切關係,這些長詩也因此而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阿鑾長詩,主要流傳於德巨集傣族地區,其次是西雙版納。
隨著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印度文化對傣族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吾沙麻裡》,是由印度的一個小故事發展演變而成,《蘭嘎西賀》的情節與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相似,但主題思想、人物和故事結構均有變化。長詩加強了召朗瑪對十頭魔王的戰爭,成為反映社會生活、政治鬥爭與宗教鬥爭的巨幅畫卷。
愛情悲劇敘事詩,與阿鑾長詩不同。其主人公完全由現實的人取代了神佛和鬼怪。作品的矛頭往往不僅直接指向封建勢力,反對封建領主,控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婚姻制度,有的還對宗教、僧侶進行尖銳的諷刺和抨擊。
已經譯為漢文正式出版或在刊物上發表的傣族敘事詩有《召樹屯》、《娥並與桑洛》、《線秀》、《緬桂花》、《葫蘆信》、《鬆帕敏和嘎西娜》、《一百零一朵花》、《三隻鸚哥》、《蘭嘎西賀》、《九顆珍珠》和《蘇文納和他的兒子》等23部。
詩歌理論著作《論傣族詩歌的內容及其價值》、《論傣族詩歌》,都屬傣族古典詩論。
傣族作家文學出現較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些傣族的民間歌手(贊哈),如康朗英、康朗甩和波玉溫等繼承傣族民歌傳統,創作了一些反映社會主義現實生活的新詩。此外,近幾年來還湧現出不少文學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