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茲·易卜拉欣
[拼音]:sanji tiaoyuan
[英文]:triple jump
在助跑之後沿直線連續作3次不同形式跳躍的田徑運動專案。第1跳“單足跳”,用踏跳腿落地;第2跳“跨步跳”,用擺動腿落地; 第3跳“跳躍”,雙腳落入沙坑(圖1)。
三級跳遠不僅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速度和專門彈跳能力,而且要求兩腿都要有很好的力量。通常三級跳遠運動員身材較高,體重較輕,短跑和跳遠成績都比較好。由於三級跳遠要在硬地上落地兩次,身體的震動大,對運動支撐器官要求很高,因此在正式競賽中不設女子專案,少年也不宜過早地參加該項比賽。
三級跳遠是由“多級跳”演變而來的。18世紀,三級跳遠在愛爾蘭得到了發展,他們採用的是單足連續跳躍的“跳步式”三級跳遠。在德國卻迥然不同,他們採用的是連續跨步的“跨步式”三級跳遠。到19世紀末葉,規則上規定了現代三級跳遠的形式。1896年第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冠軍為美國運動員J.康諾利,成績為13.71米。
最初,跨步跳僅被看作連線第1跳和第3跳的一個環節。1924年澳大利亞人A.溫特將三級跳遠發展成沒有停頓的連續動作,成績為 15.52米。1928年,日本運動員織田幹雄取得了奧運會冠軍。接著日本運動員連續12年保持了該項冠軍稱號。他們的主要特點是助跑速度快,儘管支撐腿彎屈得比較深,但由於跳得積極有力,還是取得了好成績。田島直人在1936年的奧運會上成為世界上第1個達到16米的運動員。此後,三級跳遠成績提高得很慢,直到1951年,巴西運動員A.F.達西爾瓦才突破16米大關,他以超人的彈跳能力在5年中4次更新世界紀錄,並獲得1952年和1956年兩屆奧運會冠軍。波蘭的J.什米德充分發揮他速度好這一特點,在1960年用平跳跳法躍過了17米大關,他是1960年、1964年兩屆奧運會這個專案的冠軍;他1960年創造的17.03米的世界紀錄一直保持到1968年。在三級跳遠歷史上,成就最突出的運動員是蘇聯的В .Д.薩涅耶夫,儘管他創造的17.44米的世界紀錄在1975年被巴西的J.C.德奧利維拉以17.89米的成績所打破,但他曾連續在4屆奧運會的比賽中獲得3次冠軍(1968、1972、1976)和1次亞軍(1980)。
中國的三級跳遠開展得比較晚。雖然在1914年三級跳遠即被列為十項全能運動之一,但直到1923年才開始有三級跳遠單項比賽。1936年王士林創造的 14.36米的全國紀錄,到1954年才被李榮國所打破。1957年有 4人相繼跳過15米大關。1960年田兆鍾創造了 16.35米的新紀錄(相當於17屆奧運會第 5名的成績),1964年又提高到 16.58米,這個成績打破了亞洲紀錄,相當於當年奧運會第 2名。鄒振先1978年重新整理了亞洲紀錄,1979年在亞洲田徑錦標賽上成為亞洲第 1個突破17米大關的運動員,他創造的 17.02米的新紀錄列為當年世界第 7名。1981年他又以17.32米和17.34米成績獲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冠軍和世界盃賽亞軍。(見彩圖)
三級跳遠的成績主要取決於助跑時所獲得的水平速度和各次起跳的垂直速度。由於水平速度在三級跳遠過程中是不斷下降的,所以在三級跳遠中如何保持水平速度與垂直速度結合起來,是值得研究的主要問題。此外,合理的騰起角度和適宜的3跳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3跳騰起角一般為12°~14°,10°~11°,14°~16°。通常第1跳稍長於第3跳,第3跳最短,但也有第3跳長於第1跳的。由於三級跳遠屬於複雜的非週期性運動,動作本身就有 3次騰空和3次落地,而且3跳的動作形式又各不相同,所以平衡就成了三級跳遠技術的重要課題。
三級跳遠的助跑一般為16~18步。它要使運動員獲得必要的水平速度,準確地踏上起跳板,以有利的身體姿勢起跳。因此要求助跑重心較高,加速平穩、放鬆且富有彈性,最後幾步不要因為準備起跳而降低重心或改變節奏。第1跳要用有力腿起跳,這可保證跨步跳的起跳強勁有力。上板時起跳腳應用全腳掌踏板,軀幹稍前傾;在迅速而強有力地蹬直起跳腿的同時,擺動腿屈著用力由後向前上方擺動,使大腿接近於與地面平行,動作向前的力量要大於向上的力量;起跳腿伸膝和踝要充分,不要過早地完成蹬直動作,否則會造成制動而改變合理的騰空高度;起跳時眼睛向前看,這有助於平衡。完成起跳後,成跨步姿勢。然後以自然的跑步動作交換兩腿的位置,將擺動腿引向後方,起跳腿屈膝由後向前上方抬起,作好落地準備。然後由髖關節發力,帶動抬到水平位置的起跳腿的大腿迅速下壓,小腿前伸,整條腿幾乎成伸直的姿勢向下向後作積極的“扒地”動作,用全腳掌在接近身體重心投影處著地。同時髖關節主動向前,身體繼續前移,這對於減少制動,縮短支撐時間,保持水平速度和更有利於第2跳的起跳是非常重要的。跨步跳的起跳實際上是單足跳落地的繼續。當身體重心向前移動超過支撐腿時,處在身體後方的擺動腿和雙臂積極地大幅度地擺動配合。由於緩衝而彎屈的起跳腿迅速蹬直,起跳後成跨步姿勢在空中滑行,起跳腿微屈,擺動腿則抬平,身體稍前傾,雙臂協調地由前經側向後襬動。騰空後段擺動腿迅速下壓,象第1跳一樣做積極的“扒地”動作,用全腳掌著地。這時上體應抬起,以便身體重心及時地前移。同第1跳一樣,著地的腳不要過遠,否則足跟容易挫傷,並且會造成過大的制動而損失水平速度。跳躍是三級跳遠的最後1跳。運動員要努力發揮自己的一切能力來獲得必要的起跳高度和遠度。由於是用弱腿起跳,所以起跳時雙臂和擺動腿的積極擺動具有特別意義。又由於經過兩次跳躍,第3跳的速度已經大大下降,運動員很難做出複雜的走步式,所以這時多采用比較簡單的挺身式或蹲踞式(圖2)。
隨著人們對現代三級跳遠技術和訓練的深入研究,三級跳遠的水平提高得很快。特別是蘇聯主張的“高跳”和波蘭主張的“平跳”的爭論,更促進了對三級跳遠的深入研究,加速了世界三級跳遠水平的提高。
50年代,蘇聯逐步形成了3跳拋物線高、大腿高抬、雙臂擺動、用積極的“ 扒地 ”動作著地等特點的跳法,並相應提出了一套發展跳躍專門能力的訓練方法。因而蘇聯每年跳過16米的運動員是世界上最多的。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單足跳既高又遠,佔三級跳遠總成績的38%以上,而第3跳只佔32%,甚至更少些。1958年以後,波蘭什米德的跳法和3跳的節奏與蘇聯人的跳法截然不同。他助跑很快,3跳拋物線低,身體向前運動的速度快,兩臂自然交換擺動,3跳的比例約為35%、30%、35%。與蘇聯的跳法相比,他的跳法低而平,所以稱作“平跳”。蘇聯的跳法則被稱為“高跳”。
自從1960年什米德打破蘇聯人保持的世界紀錄以後,他的跳法引起了世界三級跳遠界的注意,使人們對三級跳遠實質的認識有了新的改變。此後,世界上就出現了到底是“平跳”先進、還是“高跳”先進的爭論。近幾年來,儘管兩派仍然各自堅持著自己的觀點,但實際上已有了不少的妥協。例如,蘇聯傑出的三級跳遠運動員薩涅耶夫比起老一代的О.費多謝耶夫等人已經大大降低了拋物線的高度,除了仍然保持著很強的專門跳躍能力外,對速度訓練也給予足夠的重視。儘管形式上仍保持著蘇聯傳統的特點,但 3跳的向前速度大大提高了,因而3跳的比例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單足跳約佔37%,而第3跳的比例增至34.5%。同樣,巴西的德奧利維拉創造世界紀錄時 3跳的比例為33.5%、30.1%、36.4%。這是典型的“平跳”節奏結構。但從連續電影圖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第2跳大腿抬得很高,採用雙臂擺動,又具有“高跳”的特點。再如中國鄒振先的技術,從外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大腿高抬、 雙臂擺動、 用積極的“扒地”動作著地,是“高跳”的動作形式;但他充分發揮自己速度好、擺動振幅大的特點,跳的拋物線不高,向前的速度卻很快。他的3跳比例為35%、30%、35%,應屬於“平跳”節奏結構。
因此,重要的是根據運動員的具體條件,儘可能發揮其特長,通過不斷的實踐,逐步形成具有個人特點的技術風格。只要在訓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253.html' target='_blank' >分心芎芎玫靨岣咚俁取⒘α亢妥諾劍鍪屎細鋈頌氐愕慕謐啵鴕歡梢耘噬閒碌母叻濉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