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達人

[拼音]:Changan

中國西漢、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城市建設的整體佈局及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匠師駕馭全域性的卓越能力,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和思想狀況,是中國古代城市建築的傑出代表。

西漢長安

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於漢初(公元前3、2世紀之交)。城內有5座宮城,最主要的是未央宮和長樂宮,在南部高地上。惠帝五年(前190)始築城牆,基本方形,每邊長約6公里,南、北城牆沿宮牆及城北的渭河有多次轉折。城內 2/3以上面積是宮殿和府邸,市場、閭里和作坊麕集於地勢低下的北部,反映了長安為帝王和官僚專用的性質。武帝時(前140~前87)在西郊至東南郊建範圍廣大的上林苑,內有宮觀數十座,最大者為西郊的建章宮。西漢末王莽當政時(公元1世紀初),在南郊由西而東建太社、太稷、王莽九廟和明堂辟雍等禮制建築。長安每面有3座門,每座門有3條通道,正對城門的幹道也分為3條,中間一條是皇帝專用的御道。通向宮城的城門規模更大。

長安雖然是合併幾個宮殿群陸續建成,缺乏統一規劃,城市藝術效果也不突出,但城內街道按方格網布局,有八街九陌之稱。宮殿、市場和閭里相對集中,大體上仍反映了對於規整的環境氣氛的追求。西漢末年,長安遭到戰爭的很大破壞,東漢時降為陪都,稱西京,十六國和南北朝時又先後成為幾個王朝的都城。

隋唐長安

隋時長安稱大興城,唐時複稱長安,創建於隋開皇二年(582),毀於唐天祐元年(904)。隋文帝在西漢長安故城登基的第二年,因故城破敗狹小,水質鹹鹵,詔宇文愷在故城東南另建新都。先建宮城,次皇城,煬帝時始築城郭。唐代先後在郭城外東北部建大明宮,整修郭城並建各門城樓,展拓郭內東部的興慶坊並改為興慶宮,沿郭城東牆修築北通大明,中連興慶,南達郭城東南角大型園林芙蓉園的複壁夾城,以備車駕通行。

郭城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7米。宮城在郭城最北的中部,其北牆即郭城北牆中段,東西長2820.3米,南北長1492.1米,城內建築宮殿。宮城南接皇城,東西長同宮城,南北長1843.6米。皇城內東南、西南兩角為太廟、太社,其他均為中央級衙署。長安郭內面積達83平方公里,人口約100萬,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郭城東、南、西3面對稱地各開3座城門,北面城門較多,其中一些供宮廷專用,通向大明宮和禁苑。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條通道,其餘除個別不明外均為3條通道。穿過明德門向北伸延的縱軸線通過皇城正門朱雀門、宮城正門承天門和重重宮院,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縱軸大街寬達 155米。東西各有一條和縱軸平行的大街,其北段對稱地挾持在皇城、宮城左右。東西向也有 3條大街,其中在朱雀門前的是全城橫軸,寬達120米;在承天門前的是宮城皇城區的橫軸,它在皇城內的一段寬達220米。以上6條幹道都通向各城城門,在它們之間以及沿郭城、皇城內側各有較窄的縱橫街道,形成南北向十一街、東西向十四街的方整格網。各方格中共設了108個居民裡坊和東西兩市。坊有坊牆,四面或兩面設門。東、西市與皇城呈“品”字佈局,取得呼應,二市各佔兩坊之地,也有圍牆,內部為“井”字街道。全城佈局規整,有嚴格的對稱對位關係。

宮城是全城的中心高潮,郭城及其城樓起著框束整個佈局並和中心高潮取得呼應的作用。大片的裡坊民居是對重點的烘托,在各里坊中有多達百座以上的寺觀,還有許多權貴的府第,高大的樓塔殿堂,豐富了全城的立體構圖和色彩的對比。縱軸朱雀門大街中段東側大興善寺“寺殿崇廣為京城之最”(《長安志》),西側的玄都觀與之相當;北段東側有薦福寺塔,與之相對的西側有法界尼寺的兩座塔,它們都豐富了長段大街的景觀。在大明宮建成以後修建的慈恩寺塔正在大明宮正門丹鳳門南出軸線的延長線上,顯然考慮了塔和宮門的對位關係。

長安城除芙蓉園外,還有一些公眾可以遊觀的園林,分佈在各寺觀中。3座宮殿裡也有大片的園林,城北為禁苑,都屬宮廷專用。

長安城突出地表現了皇權意識,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盛期昂揚壯闊的時代風格,是中國最典型的古典城市範例之一。

隋唐長安城的對稱格局、三城相套和城市縱軸、橫軸的處理都繼承了曹魏鄴城、南朝建康、北魏洛陽(北魏)的傳統而更為嚴整化。長安在建成以後不久就對國內外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東北渤海國的上京龍泉府、東京龍原府,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都曾模仿長安。它的某些規劃原則在以後中國各代都城中也得到遵循。

參考文章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馬王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長安縣(Chang'an Xian)的由來中國地理長安鄉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陝西省西安市碑林區長安路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長安街名稱的由來中國地理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黃良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寺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長安區郭杜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高橋街道的歷史沿革專項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