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鑰(1137~1213)

[拼音]:jieshixing baodao

[英文]:interpretive reporting

報道中運用背景材料分析和說明新聞事件的原由和意義。又稱分析性報道。

解釋性報道始於美國,萌芽於20世紀20年代。它是在傳統的純新聞報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30年代初,美國出現經濟危機,人們對接踵發生的一切感到愕然,不滿足於瞭解發生了什麼,而想知道事件發生的原因,因此對於事件有所解釋的報道受到歡迎。到50年代,解釋性報道已為美國報壇普遍運用。

其迅速發展有多方面的因素,直接動力來自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間接動力包括“社會責任論”的流行,記者隊伍的成長,報紙與廣播、電視的激烈競爭,新聞性刊物的發展,對傳統新聞價值觀的挑戰等,但是決定的因素是國際局勢的日趨複雜化和美國社會經濟、政治的動盪。

解釋性報道有4個特點:

(1)在“why”(為什麼)上做文章,深挖新聞背後的新聞,搞清來龍去脈。

(2)著眼於闡釋新聞事件的含義。

(3)從“明天”的角度解釋新聞事件,展望未來。

(4)把單一的、孤立的新聞事件與一系列其他事件聯絡起來,揭示其傾向性。解釋性報道在材料安排和寫作上往往突出這 4個特點,而不象一般新聞報道那樣以5個或6個新聞要素為核心。它篇幅較長,含有詳盡的背景材料,常用邊敘邊議的表現手法和文學筆調。要求記者有較高的文化修養,掌握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善於思索,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斷。解釋性報道結構靈活,形式多樣,無固定公式,常使用豐富多彩的特寫導語。

解釋性報道能夠加深讀者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思考,縮短新聞事件與讀者之間心理上的距離。由於記者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研究有關背景材料和從事採訪,因而新聞時間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