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的理智慧力和教育
[拼音]:yinxixue
[英文]:phonology
又稱音位學(phonemics)。 研究語言的語音系統的一門學科,包括對當代語言的語音系統的分析和對歷史語音變化的研究兩個方面。後者在中國傳統稱為音韻學。
中國最早研究語音系統的著作是隋朝陸法言所編的《切韻》,成書於 601年。《切韻》把當時的漢語語音系統分析歸納為4聲、206韻,每韻內又根據聲母的不同分為若干小韻,是世界上最早專門對語音系統做出全面分析歸納的專著之一。《切韻》現在只存殘卷,宋代重修的《廣韻》基本上儲存了它的原貌。
在宋代時,中國受印度宣告學的影響,開始出現了韻圖一類的著作。韻圖按韻分圖,每圖分列聲母和聲調,語音系統可以一目瞭然。韻圖一類著作能夠根據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的不同把聲母分為脣、舌、牙、齒、喉和清、濁、次清、次濁等等,根據舌位和脣形的不同把韻母分為四等和開、齊、合、撮四呼等等,所描寫的語音系統雖然大都比較駁雜,仍不失為音系學研究的先驅。
現代音系學的研究始於19世紀末期。波蘭語言學家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和他的學生H.B.克魯舍夫斯基(1851~1887)首先提出了“音位”的概念,歐洲的其他一些語音學家如英國的H.斯維特、法國的P.帕西、俄國的Л.В.謝爾巴都對這個領域進行過開拓性的研究。20世紀30年代,歐洲布拉格學派的H.C.特魯別茨科伊等人發展了音位的概念,音位的研究在歐洲和美國迅速發展。美國描寫語言學派在研究音位的理論和方法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促進音系學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由於學派不同,對音位的內容有種種不同的解釋,歸納音位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探討語音系統的規律性,因此分析歸納的結果一般是大同小異的。歸納音位比較常用的概念是“對立”。在一種語言裡,產生對立關係的音素必然分屬不同的音位。 例如, 普通話“班”b╣n[pan]、“奔”bēn[p媅n]、“賓”bīn[pin]裡的[a]、[媅][i]在相同的語音環境[p-n]中出現能產生不同的意義,它們之間就存在著對立關係,應當分屬 3個不同的音位。音系學中通常用雙斜線表示音位性標音,這3個音位可以分別寫成/a/、/媅/、/i/。
一個音位可以有不同的音位變體,例如,普通話“班”b╣n[pan]、“幫”b╣ng[pa嬜]、“掰” b╣i[pi]、“邊”bi╣n[piεn]裡的[a]、[ɑ]、[]、[ε]讀音不同,但都屬於音位/a/,都是/a/的音位變體,分別出現在不同的語音環境[-n]、[-嬜]、[-i]、 [i-n]中。有的音位變體的出現沒有條件的限制,例如南京和其他一些方言的聲母[n]和[l]沒有分別,同屬一個音位,讀哪一個完全自由,是一個音位的自由變體。
音位的組合有它的規則系統。普通話大多數子音音位只能處於音節開頭,不能處於音節末尾;母音音位可以組合成 /iau/和/uai/音位序列,不能組合成/uau/和/iai/;子音音位/f/不能和母音音位/i/組合成/fi/。這些限制都是普通話音位規則系統所決定的。
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語音系統,因而音位的內容和音位的組合規則也不相同。 例如,普通話 “賓” bīn[pin] 和“拼”pīn[p‘in]裡的[p]和[p‘]在相同的語音環境 [-in]中出現能產生不同意義,是兩個不同的音位;英語pin[p‘in](針)和spin[spin](紡織)裡也存在 [p‘]和[p]的分別,但[p‘]出現在音節開頭,[p]出現在[s]之後,出現的語音環境不同,是同一個音位/p/的不同變體。
音位概念的形成和發展使得語音研究能夠密切結合具體語言的語音系統,從各個具體語言的音位入手探討語音系統的一般規律,現代音系學就逐漸形成。這不但大大推動語音理論的發展,而且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自從現代音系學形成以後,語言的調查方法、拼音文字的創制原則以及語言教學的實踐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在現代音系學的理論和方法影響下,從20世紀30年代起就開始了漢語方言和各少數民族語言的調查研究工作。50年代,這方面工作得到迅速發展,除調查研究工作外,併為一些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1958年公佈的《漢語拼音方案》也是以現代音系學理論為基礎制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語音學和聲學、生理學、心理學、醫學等學科逐步結合起來,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對現代音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50年代,僑居美國的布拉格學派主要學者R.雅柯布遜和瑞典著名聲學家C.G.M.方特、美國語言學家M.哈利合作,以當時語聲學研究成果為基礎,系統地提出“區別特徵”的概念,為現代音系學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雅柯布遜等人主要從語音的聲學特性出發,參考語音的生理特性,把一切語音歸納為12對區別特徵,如母音性/非母音性,突發性/延續性,濁音性/清音性,集聚性/分散性,鼻音性/口音性等。區別特徵是語言中能夠區別意義的最小對立體,這些最小對立體都是偶值的。
60年代末期,美國語言學家N.喬姆斯基和哈利合作,進一步發展了區別特徵的理論,創立了“ 生成音系學”,成為近20年來對音系學研究影響最大的學派。喬姆斯基等人主要從語音的生理特性出發,把區別特徵擴充為30多對,區別特徵的偶值性更加突出,每對特徵都可以用“±”號來表示,例如“+高/-高”,“+舌頂/-舌頂”, “ +圓脣/-圓脣”,“ +鼻音/-鼻音”,“+濁音/-濁音”等。
從區別特徵理論看,傳統語音學中母音和子音的分別並不十分重要,30年代以後盛行的音位概念也可以摒棄不用,因為這些都可以用區別特徵來表述。例如,普通話/P/和/m/是兩個音位,它們的區別實際上只在“±鼻音”和“±濁音”這兩對區別特徵上,其他特徵是這兩個音位共同具備的,並不能起區別意義的作用。生成音系學是喬姆斯基創立的生成語法的一部分,除發展了區別特徵理論外,還著重解釋語音轉換的規則,規則的書寫形式是:
A →B/X—Y
A和B都代表區別特徵,→表示“變為”,X—Y表示轉換的條件 ,前面用斜線和A→B隔開。這個形式可以讀成“區別特徵A處在X和Y之間時變為區別特徵B”,也就是說XAY→XBY。生成音系學認為,一切語音規則都可以用這樣的形式寫出來。
對生成音系學的理論有種種不同評論,但它無疑是音系學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階段。目前,對區別特徵的模式還遠沒有形成一致的意見,區別特徵是否都是偶值的,也還有不同的看法。但區別特徵的偶值選擇特點符合電子計算機的二進位制編碼的要求,便於把語音研究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因此受到廣泛的重視,並已被應用到與語音資訊有關的各學科的程式設計中去。
參考書目
R.雅柯布遜等著,王力譯:《語音分析初探──區別性特徵及其相互關係》,載《國外語言學》1981, 第3、4 期。(R.Jakobson , C.G.M.Fant and M.Halle,Preli-minɑries to Speech Anɑ lysis :The DistinctiveFeɑtures ɑnd Their Correlɑtes,2nd edition,M.I.T.Press,1952.)
N. Chomsky and M. Halle, The Sound Pɑttern ofEnɡlish ,New York,1968.
N.S.Trubetzkoy, Principles of Phonoloɡ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Berkeley, 1969.
D.Jones,The Phoneme:Its Nɑture ɑnd use,Cambri-dge: Heffer, 1950.
V.B.Makkai,Phonoloɡicɑl Theory,Evolution ɑnd Current Prɑctice,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New York,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