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西,P.

[拼音]:Chaoxian Renchen Weiguo Zhanzheng

[英文]:Korea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1592)

16世紀末期,朝鮮在中國支援下反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朝鮮史書稱“壬辰倭亂”,中國史書稱“萬曆朝鮮之役”,日本史書稱“文祿·慶長之役”。16世紀80年代,日本戰國末期,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全國後,為鞏固其統治,妄圖對外擴張,以發動侵略戰爭削弱國內人民反封建鬥爭,並把異己勢力消耗於對外征戰。遂乘朝鮮李氏王朝耽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兵備鬆弛之機,決定以武力征服朝鮮,入侵中國,進而稱霸東亞。1592年(壬辰年)4月發兵15萬餘人,大舉入侵朝鮮。日本侵略軍於13日在釜山登陸後,長驅直入,兩月間相繼攻佔開城、京城(今漢城)、西京(今平壤)。朝鮮大片國土陷入敵手。國王宣祖李昖在愛國朝臣和軍民抗倭熱潮的推動下,退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今新義州),繼續募兵抗倭,同時要求中國援助。明朝廷鑑於豐臣秀吉不僅要征服朝鮮,還將侵略中國,遂決定援朝抗倭。同年秋,派遣以陳璘為總兵、李如鬆為副將的 5萬餘大軍赴朝抗倭。翌年1月,朝鮮愛國官兵在明軍的支援協同下,一舉收復西京、開城,直指京城。用游擊戰術切斷敵人供應線,同時展開海陸兩路反攻。朝鮮名將李舜臣指揮的朝鮮水軍龜船隊,在玉浦、唐項浦、泗川、閒山島、釜山等海域連創倭軍,掌握了制海權。廣大民眾競相奮起,打擊敵人,迫使侵略軍官兵疲憊,潰不成軍。日將小西行長率殘部南逃至釜山沿海一帶。朝鮮人民在“滅倭救國”的旗幟下,很快形成強大的義兵運動,對抗倭救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日本侵略軍處境十分狼狽,遂於1593年8月被迫接受“議和”,但實際上仍準備再犯,談判拖延3年,未能達成協議。1597年2月,豐臣秀吉又出兵14萬人入侵朝鮮,東西兩路並進,連佔要塞。中國又動員川、陝、浙、薊、遼等地步兵及福建、吳淞水師等,再次出兵援朝,同年9月,朝中聯軍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迫其退守尉山、泗川、順天。1598年初,明軍分道向釜山進兵,展開了援朝逐倭決戰。朝中聯軍全力進攻,連戰連捷,朝中軍民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促使日軍內部矛盾加劇,士氣消沉,軍力大衰,再次要求停戰議和,撤離朝鮮。同年8月,豐臣秀吉因侵朝戰爭失敗積鬱而死。其部將德川家康遵其遺命於10月下令撤軍。11月19日,日本侵略軍萬餘官兵乘500餘艘艦船行至露樑海域,遭朝中聯合艦隊致命打擊,日本海軍幾乎全部被殲。一代名將李舜臣和鄧子龍壯烈犧牲。長達7年之久的朝鮮壬辰衛國戰爭,以朝中人民的勝利而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