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

[拼音]:shuju tongxinwang

[英文]: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由分佈在各處的資料終端、資料傳輸裝置、數字交換裝置和數字通訊線路構成的系統。其通訊的內容為二進位制編碼的字母、數字、符號以及數字化的聲音和影象資訊。資料通訊網和計算機相結合便組成計算機網,網上各點可以使用與網相連的計算機並和網中的任何其他使用者進行數字通訊。

發展過程

資料通訊網的發展過程分 4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網路,一臺中央處理機(CPU) 通過電話線或電報交換線連線若干個遠端終端,或者多臺終端經多路複用器或集中器共用一條線路與中央處理機連線,以充分利用線路傳輸容量,降低成本。是計算機和通訊相結合的初期形式。

(2)計算機通訊網路,兩個以上面向終端的網路連線起來以便共享資源和共同完成大型作業。這種業務上的要求,即以後發展計算機網的初型。在CPU之間的傳輸通路一般採取較高的傳輸速率。

(3)通訊子網,為減輕CPU負擔,將通訊處理功能從CPU中分離出來,由稱之為通訊處理機的小型計算機來完成。由通訊處理機構成的網路稱為通訊子網,而計算機和使用者終端構成資源子網,兩者組成計算機網。

(4)公用資料網,隨著計算機通訊業務的發展,要求各專用網之間相互通訊和擴大使用者,給公眾和各類資料系統提供通訊子網的網路稱為公用資料網。它具有經濟、可靠、便於擴充套件使用者和各使用者之間互通的特點。

網路結構和型別

資料通訊網中的交換機稱為節點,交換機之間的中繼線稱為連線,所謂網路結構是指節點之間的連線方式。通常有星形、樹形、環形和網形 4種,如圖所示。

網路一般按下列方式分類:

(1)按通訊子網的使用方式,分為公用資料網和專用資料網。公用網中各系統的使用者按統一的標準與通訊子網相介面,以通訊子網公用為特點。專用網以通訊子網專用為特點,其資源子網一般也專用。

(2)按網路的區域範圍,分為區域網和大型網(或廣域網)。公用網是大型網,範圍遍及全國甚至跨國家。幹線之間的傳輸速率一般在幾十千位元/秒。一個公用網可以通過網間介面與另一個公用網相連。區域網範圍多在幾百米(同一建築物)到幾公里之間,一般採用高質量的通訊介質,如同軸電纜或光纜,速率在1~10兆位元/秒之間,甚至更高。

發展狀況

資料通訊網於20世紀60年代興起,70年代廣泛發展。世界上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已建立了公用資料網,如GE資訊服務網,SITA國際航空公司訂票網。這些網路為遍及世界的幾千個城市提供資料傳送服務,其中包括對北美的服務,並通過通訊衛星、海底電纜為歐洲、拉丁美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提供服務。每個網所連線的主機、節點各不相同,幾十個至幾百個不等,終端數量多達數萬臺。

國際資料通訊正在向著多樣化通訊功能的方向發展,文字資訊、傳真、數字化電話、電子郵件、高分辨文獻傳輸、高速電傳、電視會議等,將共同採用同一公用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