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克希奇,┼.

[拼音]:Dai Ailian

中國女舞蹈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祖籍廣東省新會縣,出生於西印度群島的千里達及托巴哥。5歲開始學習舞蹈,10歲進入當地舞蹈學校學習芭蕾。14歲赴倫敦,在著名舞蹈家A.多林的芭蕾工作室和M.蘭伯特芭蕾學校學習,後又隨芭蕾大師M.克拉斯克學習。之後,因家境敗落,靠半工半讀求學,經常在倫敦藝術家沙龍表演舞蹈,或到電影製片廠、劇場當臨時演員。她的《波斯廣場的賣花女》、《楊貴妃》、《傘舞》等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作的。

戴愛蓮在倫敦看到德國現代舞蹈家M.維格曼的表演,傾慕不已。當時,維格曼劇團在倫敦設有舞蹈工作室,她便前往求學。在學習中她感到現代舞感情自由奔放,不受束縛,但缺乏系統的技術;而古典芭蕾雖有系統的技術,但缺乏表現力。因此她大膽提出現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應互相借鑑、互為補充的見解。然而,由於當時芭蕾和現代舞派之間門戶之見很深,老師恐她的觀點影響其他學生,竟將她開除。但這並沒有動搖她學習現代舞的決心,她發現尤斯芭蕾舞團的表演採用了人體動作與內在感情緊密結合的方法,既有良好技術,又有豐富的表現力。於是她在自己的實踐中吸收了這一方法。1939年,她以優異的成績獲得著名的尤斯-萊德舞蹈學校獎學金。在學校,她學習了著名舞蹈理論家R.von拉班有關情感的表現方法和舞臺表演技術方面的理論及舞譜等,這對她後來的舞蹈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戴愛蓮在倫敦多次參加中國運動委員會為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籌集抗日資金舉辦的義演,自編自演了《警醒》、《前進》等舞蹈,歌頌中國人民的抗戰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回到祖國。1940年春宋慶齡在香港會見了她。珍珠港事件後,她取道澳門到桂林。隨即參加支援抗戰募捐的演出活動,創作了以抗日救國為題材的舞蹈《游擊隊的故事》、《賣》、《空襲》、《東江》和《思鄉曲》等,對宣傳抗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推動了中國舞蹈事業的發展。她還從事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採集、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她以瑤族同胞喜慶時擊鼓歌舞為素材,創作了《瑤人之鼓》;根據“啞背瘋”改編了舞蹈《老背少》。1942年秋,戴愛蓮到重慶,先在國立歌劇學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任教,後應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創辦了育才學校舞蹈組。在此期間,周恩來、鄧穎超經常關心和幫助她,鼓勵她向民間學習,努力發展中國民族舞蹈事業。這對她後來的藝術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45年她在重慶新華日報社看了延安文藝工作者演出的新秧歌劇後,創作了歌舞《朱大嫂送雞蛋》。同年夏天,她和著名畫家葉淺予一起到川北、西康等地採風,蒐集了大量少數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譜記錄了 8個藏族舞蹈(現分別存在美國紐約舞譜中心圖書館和倫敦舞蹈中心圖書館)。她還創作了藏族舞蹈《春遊》和《甘孜古舞》、彝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維吾爾族舞蹈《青春舞曲》和《馬車伕之歌》等;並於1946年和育才學校師生一起在重慶舉行了盛大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這次演出的影響很大,不僅使中國各民族的民間舞蹈登上了現代舞臺,而且掀起了一個民間舞蹈的普及運動。同年秋,她和葉淺予赴美國講學,向美國人民介紹了中國的民間舞蹈。1947年回國後,她主持了私立上海樂舞學校的工作。1948年在國立師範學院和北平國立藝術學院任教。戴愛蓮是中國新舞蹈藝術的開創人之一,為新舞蹈事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戴愛蓮先後擔任了華北大學三部舞蹈隊隊長、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團長、中央歌舞團團長和北京舞蹈學校校長等職。在此期間她和其他同志合作創作了大歌舞《人民勝利萬歲》、大秧歌《祖國建設》(1949)、舞劇《和平鴿》(1950)等大型節目。她根據陝北民間舞蹈形式“荷花燈”創作的《荷花舞》深受群眾歡迎,並在1953年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獎。此後,她還創作了雙人舞《飛天》,這是中國舞壇上第一個展現唐代敦煌藝術的舞蹈珍品,在1955年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獎。

戴愛蓮從40年代就開始從事舞蹈教育工作,她的許多學生現已成為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在教學中她還一直致力於拉班舞譜在中國的傳播。1980年以來,她主持舉辦的拉班舞譜學習班,為中國培養了拉班舞譜人才。

為促進中外舞蹈藝術交流,戴愛蓮先後訪問了英國、聯邦德國、美國、丹麥、瑞典等國。1981年5月,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將英國著名雕塑家W.索科普1939年雕塑的戴愛蓮頭像陳列在學院大廳,以表彰她為促進中英友誼和藝術合作作出的貢獻。同年,瑞典斯德哥爾摩舞蹈博物館收藏了這尊雕像的複製品,以表彰她為發展國際舞蹈事業所作的努力。

戴愛蓮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央芭蕾舞團藝術顧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副主席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