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動匯率
[拼音]:Lingyansi diaosu
[英文]:sculptures in Lingyan Temple
中國宋、明時代的佛教塑像。主要為泥塑羅漢像。靈巖寺在山東省長清縣靈巖山,相傳始建於前秦永興(357~359)年間,宋代名“十方靈巖禪寺”。今寺內千佛殿有藤胎髹金和銅鑄佛像3身,泥塑羅漢40身,四壁及屏壁上列置木雕、銅鑄小佛像多身。1981~1983年,對羅漢塑像進行維修,從部分塑像體腔內發現一批銅鏡、錢幣、絲制內臟、墨書題記。其中一身以宋熙寧三年(1070)鑄造的鐵羅漢為內胎,從而確知,40身羅漢非同時所塑造。據碑記等推斷,羅漢像初為32身,塑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可能設於般舟殿中,元致和元年(1328)曾加妝塑,後該殿傾坍。明萬曆十五年(1587)重修千佛殿,約於此時,將殘存之宋塑羅漢27身遷入殿內,並增塑13身。清同治十三年(1874)最後一次妝鑾,即今日所遺存之塑像面貌。據現存木牌題榜稱,其中除羅漢外,有11身為高僧及祖師像。
40身羅漢像環坐於殿內四周下層壁壇之上,通高在1.6米左右,風格寫實,能夠表現出不同年齡和身體特徵的差異(見彩圖)。宋塑解剖關係相當準確,注重人物不同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刻畫,臉型多為長方形,高鼻樑,眉弓隆起,輪廓清晰,衣紋剛勁,又富於質感。明代泥塑工藝較為簡單粗糙,藝術表現上也較為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