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與突轉
[拼音]:niugeng
先秦時繼耦耕後出現的耕作方式。對牛耕起始時間,過去就有不同看法,如鄭樵以為起於西漢,而王應麟則以為春秋戰國時已有之。後來的學者多從王說,所持論據也較王更為充分。
現據詩、書等史料來看,西周時似未出現牛耕,當時耕作主要靠人力,牛多用於拉車。《山海經》說后稷之孫叔均“始作牛耕”,恐出於傳聞,未必可靠。但《山海經》為戰國人作品,表明至少在戰國時已有牛耕。前人還以冉伯牛名耕,作為春秋末有牛耕的證據;《國語·晉語》亦有以“宗廟之犧”變為“畎畝之勤”之語。但有關戰國時牛耕的史料更多一些。賈誼《新書》和劉向《新序》都記鄒穆公時鄒民“飽牛而耕”之事。穆公與孟子同時,則戰國中期今山東一帶牛耕已較為普遍。《戰國策·趙策一》說秦國是“牛田,水通糧”,元吳師道的註解是:“牛耕積穀,水漕通糧”。這種情況已為雲夢秦律所證實,如《廄苑律》有“其以牛回”及“以四月、七月、十月、正月膚田牛”的記載。可見秦和關東各國一樣,牛耕在農業生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目前還不清楚戰國時期是否已使用鐵犁鏵。輝縣戰國墓出土的 V字形鐵器,過去都以為是犁鏵,但其形制和鏵不盡相同,也可能是其他型別的農具。當然,沒有鐵鏵,牛拉著木犁也能耕地,外國曆史上不乏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