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拼音]:liuyi

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學校的六門教育教學課程,即禮、樂、射、御、書、數。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五禮即:“吉”禮,用於祭祀;“凶”禮,用於喪葬;“軍”禮,用於田獵和軍事;“賓”禮,用於朝見或諸侯之間的往來; “嘉”禮, 用於宴會和慶賀。 六樂即: “雲門”、“大咸”、“大韶”、“大夏”、 “大濩”、 “大武”等古樂名。 五射即: “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白矢即箭穿過鵠的,要用力適當,恰中目標,剛剛露出白色箭頭。參連即先發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剡注即箭射出,箭尾高箭頭低,徐徐行進的樣子。襄尺的襄讀讓,臣與君射,不與君並立,應退讓一尺。井儀即連中四矢,射在鵠的上的位置,要上下左右排列像個井字。 五御即: “鳴和鸞”、 “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鸞、 鳴都是車上的鈴鐺,車走動時,掛在車上的鈴鐺要響得諧調。逐水曲即駕車經過曲折的水道不致墜入水中。過君表即駕車要能通過豎立的標竿中間的空隙而不碰倒標竿。舞交衢即駕車在交道上旋轉時,要合乎節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田獵追逐野獸時,要把獵物驅向左邊,以便坐在車左邊的主人射擊。六書即六甲,是古代學童練習寫字的材料。因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所以叫六甲。九數即九九乘法表,古代學校的數學教材。

關於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並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系初級課程;禮、樂、射、御為大藝,系高階課程。大藝中的禮、樂代表奴隸主階級意識形態,樂的作用主要是配合禮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禮重在約束外表的行為,樂重在調合內在的情感。射、御,明顯屬於軍事性的,因為戰車在當時戰爭中是主要武器,要掌握戰車的技術,必須學射、御這兩種武藝。而禮、樂和射、御又有密切聯絡,在進行射、御訓練時,要配合禮、樂的活動。禮與樂除配合射、御的訓練,還配合對鬼神的祭祀,即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見禮、樂、射、御的訓練,是為奴隸主貴族培養統治人才和軍事骨幹的教育目的服務的。

關於“六藝”,還有另一種解釋,即指《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六藝與六經的混稱, 始見於司馬遷的 《史記·滑稽列傳》:“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夏、商、西周的六藝基本屬於軍事技藝性的,而儒家六經主要是理論知識性的。例如射、御在孔子的教學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傳統六藝中的禮、樂富於鬼神迷信色彩,而孔子所講授的古代禮樂著重在理性的闡述。因此《周禮》所謂六藝是春秋以前貴族學校的課程,和孔子及其後儒家所傳授的六經已有很大區別。但六經與六藝有一定的繼承和發展的關係。

參考書目

鄭康成注、賈公彥疏:《周禮註疏》,四部備要本,中華書局。

鄭司農(鄭眾):《周禮解詁》,見《玉函山房輯軼書》,長沙嫏嬛館刻。

戴德:《大戴禮記·保傅》,四部叢刊本,商務印書館。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63年6月,上海。張政烺:《六書古義》,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商務印書館。

參考文章

六藝經傳造句素材六藝的由來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