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長史

[拼音]:Bu'erzhahuomu wenhua

[英文]:Burzahom Culture

南亞次大陸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於克什米爾地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公元前第3千年初至前第2千年中,可分為早晚兩期。1959年起印度考古調查局系統發掘斯利那加東北約10公里的布林扎霍姆遺址,因以得名。

該文化遺址建在沿河臺地上。早期住地穴式房屋。地穴口小底大,平面大致呈圓形、橢圓形、方形或長方形,一般深約2米,底徑約2~3米,穴壁間或有階梯,在地穴的入口附近有石灶和窖穴。晚期房屋為地面的泥土或土坯建築,居住面抹泥,常以赭石施彩,屋內有灶。墓葬見於居住區內。墓穴常作橢圓形。流行直肢葬、蹲踞葬,亦有擇骨葬。有的死者以赭石染色;有的留有生前鑽頭骨的痕跡,可能與宗教巫術有關;有的以狗或山羊等家畜隨葬。此外,還發現有狗、狼和山羊的整體或部分遺骸的埋葬。

陶器早期手製,頗為粗糙,間或磨光,胎呈灰色或黑色,器形有碗和侈脣瓶等,飾劃紋,底部常帶席痕。晚期已採用輪制,有磨光的黑陶和精緻的紅陶。工具為石制,有大傈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4262.html' target='_blank' >孔林坪湍ブ頻母肌⒊し叫斡鋅椎丁⒛ヅ獺⒛グ艫取8霰鷚胖販⑾中÷蟆↑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1/244511.html' target='_blank' >大麥、稻、小扁豆、豌豆和葡萄籽等遺存,表明當時已有農業。發現有骨錐、骨針等獸皮加工用具和骨、角制的魚叉,有的石頭上刻有狩獵場面,表明漁獵亦佔重要地位。末期出土一件紅銅鏃。

關於起源和文化聯絡問題,有人根據地穴式住所、長方形有孔石刀和玉石串珠等發現,推測該文化來自中國北方或與之有密切聯絡;也有人提出克什米爾的磨製石斧是由於西面俾路支茲霍布河谷和伊朗高原的新石器文化的影響而出現的。從陶器上偶見的彩繪公牛頭像看來,該文化可能與伊朗的希薩爾Ⅲ期文化或與前哈拉帕文化(見俾路支和印度河平原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以及哈拉帕文化有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