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國

[拼音]:tubing

即步兵,此名通用於春秋時期。其時步兵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分隸於戰車,稱步卒;一種脫離戰車單獨編制,稱徒兵。徒兵最早出現於春秋初期華夏諸國對西方和北方戎狄族的戰爭中。戎、狄多居地形複雜的山地,擅長步戰,華夏族為適應這種情況,也開始採用步兵。早在公元前714年北戎侵鄭之際,鄭莊公就擔心鄭國的戰車抵禦不了北戎步兵的進攻,故較早地發展了徒兵。為了防禦狄族的進攻,晉國也於公元前 632年正式建立左行、右行、中行三支徒兵部隊,統稱“三行”。此外,楚國的徒兵也見於記載,但具體情況不詳。徒兵在春秋初、中期多用於邊防和衛戌,中原諸國發生的歷次大戰則很少有使用徒兵的記載,只有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記錄了晉國曾俘獲楚軍的徒兵千人。這說明當時的戰爭仍以車戰為主,徒兵不過是一種輔助性部隊。春秋末期,徒兵在戰場上漸趨活躍。公元前505年的吳楚之戰中,“奉甲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的吳軍先鋒,就是一支輕裝的徒兵勁旅。公元前478年, 在著名的笠澤之戰中, 不僅擔任佯攻的越軍兩翼是徒兵,而且其中軍主力也是由越王勾踐的“私卒君子六千人”組成的徒兵部隊。據《國語·吳語》記載,當時吳軍徒兵的編制是百人為一“徹行”,百行為一“方陣”。戰國時期,步兵通稱為“卒”。至《六韜·戰步》始出現“步兵”之稱,徒兵一詞遂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