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仿子(1916~  )

[拼音]:alaboren

[英文]:Arabs

泛指講阿拉伯語的各民族。“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 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佈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佔各該國居民的大多數。此外,還有一部分分佈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 索馬利亞、查德、 坦尚尼亞等國。共約1.3億人(1979)。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型別,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徵。阿拉伯語為阿拉伯國家官方用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分為眾多方言。自 6世紀起使用源自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絕大多數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多屬遜尼派,部分屬什葉派。各教派除統一使用農曆外,還有各自的教歷。伊斯蘭教徒以星期五為禮拜日,隆重紀念宰牲節(即古爾邦節、開齋節)。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的部分阿拉伯人信奉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在歷史上與亞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等有親緣關係。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後,迅速向外擴張。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3洲的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 起初(632~661)置都麥加;倭馬亞王朝(661~750)遷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遷都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並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哈里發政權。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佔巴格達,東部哈里發國遂亡。西部各哈里發國也隨之先後覆滅。但哈里發的名義一直延續到1258年。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帶到阿拉伯帝國各個角落,取代了當地語言和宗教,同時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學、醫學、史學、數學、天文、建築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風格的建築物至今遍佈於西亞、中亞和北非。早在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人即與中國發生貿易關係,經海路到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經商,並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國。在巴格達還設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阿拉伯人絕大部分從事農業。耕地用駱駝或馬、驢,少數地區用水牛或瘤牛;許多地區開始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遊牧或半遊牧生活。半遊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兼營農耕。遊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復仇殘餘。盛行嫡堂婚姻,個別地方尚有交換婚和臨時婚。傳統住宅一般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區居民多住用棕櫚葉和蘆葦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築的小房。遊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帳篷。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蓋頭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戴戒指、項鍊和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脣、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自16世紀起,絕大部分阿拉伯人遭受奧斯曼帝國統治,在某些地區長達400年之久。19世紀起又相繼遭到英國、法國、葡萄牙、義大利等殖民主義國家的佔領和掠奪。阿拉伯人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從未停止。自20世紀40年代起,各地區阿拉伯人分別建立了獨立國家。目前,各國阿拉伯人正為發展民族經濟而努力。不少阿拉伯國家石油工業發達,城市建設迅速發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