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原文及譯文賞析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原文及譯文賞析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
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眜,次曰季札。季札賢,而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乃立長子諸樊,攝行事當國。王諸樊元年,諸樊已除喪,讓位季札。季札謝曰:“曹宣公之卒也,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節矣’。君義嗣,誰敢幹君!有國,非吾節也。札雖不材,願附於子臧之義。”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諸樊卒。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且嘉季札之義,兄弟皆欲致國,令以漸至焉。吳使季札出聘①。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餘祭卒,弟餘昧立。四年,王餘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於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餘昧後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餘昧之子僚為王。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常以為吾父兄弟四人,當傳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國,光父先立;即不傳季子,光當立。陰納賢士,欲以襲王僚。
王僚十三年,吳欲因楚喪而伐之,以兵圍楚,使季札於晉,以觀諸侯之變。楚發兵絕吳兵後,吳兵不得還。於是吳公子光使專諸刺弒王僚,公子光竟代立為王,是為吳王闔廬。季子至,曰:“苟先君無廢祀,民人無廢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亂,立者從之,先人之道也。”覆命,哭僚墓,復位而待。
(選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有刪節)【註釋】①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諸侯與曹人不義曹君義:意動用法,以……為義
B.君義嗣,誰敢幹君幹:觸犯、冒犯
C.徐君已死,尚誰予乎? 予:給予
D.公子光竟代立為王竟:竟然
7.下列各項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 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
B. 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 曹宣公之卒也
C. 有命授弟餘祭,欲傳以次 必致國於季札而止,以稱先王壽夢之意
D. 從而歸之千餘家 覆命,哭僚墓,復位而待
8.司馬遷在敘事時暗含褒獎季札之意,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具體內容。(3分)
9.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吳人固立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舍之。(3分)
(2)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3分)
(3)吾敢誰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4分)
參考答案
6.D,“竟”,最終。
7.C
8.參考答案:屢次禮讓王位,堅守仁義(1分);掛劍徐君冢樹,誠實守信不欺心(1分):對公子光弒王僚自立為王一事,識大體、顧大局。(1分)。
9.(1)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季札拋棄了家室財產去耕田,吳國人才放棄了這個打算。(“固”“舍”各1分,句意1分)
(2)我當初心裡已經答應(把劍送給他)了,怎麼能因為徐君死了而違背自己的本心(心意、諾言)呢!(“許”1分,“背”1分,反問句式1分)
(3)我敢怨責誰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來對待(等待)天命安排。(賓語前置1分;“死、生”詞性1分,“事”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王之子,王季歷之兄。季歷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昌,太王想立季歷以便傳位給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歷。季歷果然繼位,就是王季,昌後來也成為文王。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句(gōu,勾)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太伯死,無子,其弟仲雍繼位;就是吳仲雍。
總計從太伯至壽夢共傳十九代人。壽夢繼位後吳國方始日益強大,自稱為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zhài,寨),三子叫餘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賢能,壽夢生前也曾想讓他繼位,但季札避讓不答應,於是讓長子諸樊繼位,總理諸種事務,代理執掌國政。前560年(王諸樊元年),諸樊服喪期滿,要把君位讓於季札。季札推辭說:“曹宣公死後,各國諸侯和曹國人都認為新立的曹君不義,想要立子臧為曹君,子臧離開曹國,以成全曹君繼續在位。君子評論子臧說他‘能遵守節義’。您作為長子本是合理的繼位人,誰敢幹犯您呢!當國君不是我應有之節。我雖無能,也願學習子臧那樣的義舉。”吳國人堅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拋棄了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人只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前548年(十三年),王諸樊死去。留下遺命把君位傳給其弟餘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傳弟,一定要把國位最後傳至季札為止,來滿足先王壽夢的遺願。而且因為兄弟們都讚賞季札讓國的高風亮節,大家都想把國君之位讓給別人,這樣就能依次漸漸傳到季札身上了。季札剛出使時,北行時造訪徐國國君。徐君喜歡季札的寶劍,但嘴裡沒敢說,季札心裡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還要到中原各國去出使,所以沒把寶劍獻給徐君。出使回來又經過徐國,徐君已死,於是季札解下寶劍,掛在徐君墳墓樹木之上才離開。隨從人員說:“徐君已死,又把寶劍給誰呀?”季子說:“不對,當初我內心已答應了他,怎能因為徐君之死我就違揹我自己的心願呢!”
十七年,王餘祭去世,他的弟弟餘昧繼位。四年後,王餘昧去世,欲傳授王位給壽夢的弟弟季札。季札謙讓,逃離了。於是吳人說:“先王有遺命,兄長去世就由弟弟繼位,一定要到季子的頭上。季子今逃離,就由王餘昧繼位。現在餘昧去世,他的.兒子應當繼位。”於是擁立王餘昧的兒子王僚為王。公子光,是王諸樊的兒子。始終認為自己父輩兄弟四人,應當傳位給季子。季子不接受做國君,公子光的父親最先做了國君。如果位沒有傳給季子,公子光應當繼位。於是暗地裡招納賢士,想憑藉這個來襲擊王僚。十三年春,吳國想趁著楚國有喪事而去攻打它,派季札到晉國去,觀察各諸侯的動靜。楚國發兵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吳兵不能夠退兵。於是吳公子光說:“此時機不可失。”告訴專諸說:“不追求哪有收穫!我是正宗的王位繼承人,應當繼位,我想得到王位。季子即使來了,也不會廢掉我的。”於是派專諸把匕首放到烤熟的魚中,擺在宴會上吃。專諸趁機手握匕首刺向王僚,於是就弒殺了王僚。於是公子光代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廬。季子回來,說:“如果以前的君主不廢祭祀,人民都尊敬君主,社稷大事也有好的規劃,那就是我的君主。我能怨恨誰呢?(也只能)哀嘆死者,侍奉生者,等待天時到來。不是我想作亂,正直的人就有人跟從,古今以來都是這樣。”於是向吳王覆命,到王僚的墓前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