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朔(公元前154~前93)

[拼音]:pingban yinshua

[英文]:planographic printing

使用平版 (即圖文部分與非圖文部分基本上處於同一平面的印刷版)進行的印刷。簡稱平印。分為石印、膠印及珂版印刷。

石印

以表面具有密佈細孔的石版作版材進行平壓平或圓壓平的直接印刷。1798年布拉格人A.塞內費爾德發明。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用脂肪性油墨將圖文繪製在石版上,然後以水潤溼石版的表面,使沒有圖文的石版細孔蓄有水分,於是圖文部分吸墨拒水、非圖文部分吸水拒墨。印刷時,以紙張覆蓋在經過施墨及潤水的石版上,然後通過木製壓架使石版上的墨跡轉移到紙張上,即得印張。但效率不高,勞動強度大。後在製版方法上有改進 (如採用照相原理的石印版製版法代替手工描繪法等),機器也由手扳式發展到機械傳動。19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曾用以印製書報。膠印興起後,石印術逐步衰退。20世紀60年代基本上已被淘汰。

膠印

採用金屬薄片為版基(也可用紙基),通過感光原理製成圖文部分與非圖文部分基本處於同一平面的印版,故屬平版印刷。膠印是在石印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875年美國人R.巴克雷首先採用間接轉印方式,將石印版上圖文轉印到一種經過特殊加工處理過的厚紙表面,再轉移到金屬薄片上,稱為布來希印刷。5年後又設計了用橡皮布的平臺型布來希印刷機。1904年美國人I.W.魯貝爾將金屬印版上圖文墨跡先印到包在滾筒表面的橡皮布上,然後再由橡皮布轉印到紙張上去。這樣不僅印跡清晰,而且印版的耐印率延長。這種間接印刷方式開創了近代膠印的歷史。由於石印基本上已被淘汰,故 lithography一詞往往統指膠印,或作平印。

由於版材與印刷機的不同,膠印又可有多種區分。如按進紙方式可分單張紙膠印與捲筒紙膠印。印書報雜誌等大量印刷品,以捲筒紙膠印為主。如按印版特點分,除平凹版、多層金屬平凹版、預塗感光版外,還有一種塗有矽橡膠塗層的無水膠印版。用此種印版膠印時,可不用任何潤溼液以保護版面非圖文部分不沾墨,故也叫無水膠印。與凸印中的幹膠印(或稱間接凸印)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的印版系平版,幹膠印的印版是凸版。

膠印是20世紀中期發展最快也是80年代最主要的印刷工藝。它適應出版物及商品包裝的彩色化要求,具有一些技術方面的優點,如版材薄而輕,富有撓曲性,適合高速輪轉印刷;製版工藝既沒有凹印複雜,又無鉛版的鉛毒,且能與照相排版工藝相銜接;裝版方便快速,適合於短版印件等。

珂版印刷

用塗有明膠層的厚玻璃作版材,能複製層次豐富的印刷品,但效率較低,應用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