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野戰軍
[拼音]:Ouzhou shijiu shiji qunzhong gequ
[英文]:mass song of Europe in 19th century
19世紀上半葉,歐洲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在革命中產生了大量的群眾歌曲,這些歌曲繼承了法國大革命的傳統:運用民間歌調,配以新詞,為鬥爭服務。這一時期的歌曲,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復辟時期
1814~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各國封建王朝陸續恢復了統治地位。法國大革命點燃的革命烈火被撲滅,歐洲進入了極其黑暗的年代。人民反抗的呼聲在這個時期的歌曲中表現出來。最有代表性的是法國P.J.de貝朗瑞(1780~1857)所作的填詞歌曲。其中,有諷刺封建貴族捲土重來的《貴族狗告狀》(採用《要有品德,但不宜過分》的曲調);有揭露和反對波旁王室的《非常渺小的人》(採用《從前有個偉大的預言家》的曲調);有影射王室即將覆滅的《小紅人》;有揭露反動的教會及其僧侶的《尊敬的神甫們》;有回憶大革命的光輝年代,歌頌當年戰鬥過的兵士和人民的《老班長》(採用《告訴我,戰士,告訴我,你可記得?》的曲調);有呼籲各國人民團結起來,反對封建君主“神聖同盟”的《各國人民的神聖同盟》(採用《好人們的上帝》的曲調)等等。貝朗瑞的歌曲大多具有深刻犀利的思想性和質樸流暢的風格。由於他的歌曲具有鮮明的革命精神,貝朗瑞曾多次被波旁王朝逮捕判刑,但他從未屈服。
在德國,一些具有反封建意識、要求民族統一和解放的詩篇,被譜成了歌曲。如T.克爾納的《戰鬥中的祈禱》曾被許多人譜曲,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由希默爾譜曲的一首。1820年,大學生協會會員贊德因刺殺了樞密顧問、沙皇的代理人科採布埃被處死後,在群眾中產生了歌頌讚德的歌曲《呵,贊德,誰能和你相比》(又名《我為此而降生》)和《鐵鎖鏈壓著那果敢的手》等。
30~40年代革命風暴時期
法國
在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中產生的歌曲主要有:表現歡慶推翻波旁王朝的《巴黎人之歌》(又名《巴黎進行曲》,達拉維作詞,採用《我看見一條小船在行駛》曲調)、《三色旗》(布朗克詞,採用貝朗瑞歌謠曲調);揭露七月王朝篡奪革命果實,為資產階級謀利益的《1833年的卡瑪尼奧拉》、《巴黎的蠢漢》(採用《貴族狗告狀》同一曲調)、《1837年的巴黎人之歌》、《肥、胖、蠢》等;反映人民對路易-菲力普已忍無可忍,將其列入罪犯名單的《對每一個大罪犯,我們要豎起一根吊杆》、《去,讓人把你絞死吧》(採用《這就是米歇爾媽媽》曲調)、《人民的自由》(採用《出征歌》曲調)、《共和國萬歲》(A.阿萊詞,採用《圓柱之歌》曲調)等。
德國
在1848年革命以前就出現了反映現實政治鬥爭的歌曲。如表現人民反抗暴政,要求把貴族王侯趕下臺的歌曲《卡爾國王,必須滾開》、《諸侯,滾出國土去》等;歌頌1832年資產階級民主派和大學生起義的歌曲《我們不是奴隸,共和國萬歲》(又名《法蘭克福有六個大學生》);反映1844年7月26日施托爾科夫市市長H.切希行刺普魯士國王事件的歌曲《切希市長之歌》以及反映人民對反動教會的痛恨與嘲諷的歌曲等。
1848年革命爆發後,德國湧現出更多直接反映革命鬥爭的群眾歌曲,如表現革命目標和理想的歌曲《我們愛自由,不要國王》、《自由萬歲》、《弟兄們,讓我們去戰鬥,戰鬥!》、《柏林民主分子進行曲》等;反抗“神聖同盟”的歌曲《警報》、《敵人走投無路,陰謀叛國求主》;體現不同封建制度妥協的鬥爭精神的歌曲《普魯士王子,我們要向你扔石頭》;描寫柏林三月革命後人民抬著烈士屍體示威遊行,迫使普魯士國王脫帽致哀場面的歌曲《要報仇》等。革命期間有不少歌頌時代英雄人物的群眾歌曲,如歌頌激進派代表人物R.勃魯姆的歌曲《自由旗手》、歌頌民主主義者F.黑克爾的歌曲《黑克爾之歌》等。詩人F.弗賴利格拉特在革命期間寫的許多詩篇被配以舊曲,成為群眾歌曲流傳,其中《起床號》(採用《馬賽曲》曲調)流傳最廣。此外,產生於1844年反映丹麥統治下普魯士民眾要求解放的歌曲《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在1848年革命中成為流傳很廣的民歌。
奧地利
在1848年3月、5月兩次起義期間產生了許多歌曲。據統計僅三月革命後的幾個星期內,出版的音樂作品(包括聲樂和器樂)達百餘首之多。其中群眾歌曲《大學》(該詞被譜曲不下9種)流行較廣。產生於30~40年代的歌曲《安德烈·霍費爾》歌頌了19世紀初奧地利民族英雄。這支歌於19世紀末傳到德國,變成德國歌曲《工人們》;20世紀初傳到俄國,變成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歌曲《青年近衛軍》,後又傳入中國,成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少年先鋒隊歌》。
匈牙利
在1848年三月革命中最為流行的是愛國歌曲《拉科齊進行曲》,該曲有多種曲調,有的產生於19世紀初,其中流行最廣的一首原作者不詳。
義大利
在1848年革命中產生了許多群眾歌曲,其中表現人民要求統一和解放的歌曲《馬梅利之歌》、《呵,熱情的青年》、《加里波第戰士之歌》(原名《志願軍告別歌》)等。
波蘭
在1830年和1848年兩次起義中,重新唱起了曾被反動派禁唱的、產生於1797年的兵團戰歌《波蘭不會亡》(又名《棟布羅夫斯基的馬祖卡》,J.維比茨基詞,曲作者佚名),這首歌成為波蘭國歌。
捷克斯洛伐克
30~40年代產生的愛國歌曲《我的家鄉在哪裡》,歌詞的第1部分由捷克人J.K.狄爾作,第2部分由斯洛伐克人Y.馬杜什卡作,曲作者F.J.什克魯普。此歌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國歌。
希臘
在1821年反抗土耳其統治的獨立戰爭中產生的愛國歌曲《自由頌》(D.索洛莫斯詞,N.曼察羅斯曲)流傳很廣,此歌於1864年起成為希臘國歌。
比利時
在1830年8月的革命中產生了《布拉班人之歌》(H.L.A.德謝詞,F.van坎彭豪曲),廣泛流傳。1860年比利時政府將此歌改配C.L.羅日耶寫的新詞成為比利時國歌。
在歐洲19世紀上半葉的群眾歌曲中,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即工人歌曲的蓬勃發展。這些歌曲是隨著工人階級作為一個獨立的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而產生的,大多反映了工人階級的鬥爭要求和政治主張,以及他們的生活和理想。歌曲的作者大多是普通工人,如法國工人B.杜朗、E.鮑狄埃等。
形式上以舊調填新詞為主,多數歌曲與民歌保持密切的聯絡,少數歌曲在音調上開始接近近代創作的群眾歌曲,如進行曲的風格,旋律上主三和絃的分解進行及附點音符的運用等。上述手法雖然已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歌曲中出現,但在19世紀上半葉的群眾歌曲中運用得更加廣泛。
此外,這個時期的一些專業作曲家也譜寫了反映當時人民和願望的歌曲,如R.舒曼的《兩個擲彈兵》(H.海涅詞)、《黑紅金》(弗賴利格拉特詞);B.斯美塔納的合唱曲《自由之歌》、F.李斯特的合唱曲《勞動讚歌》等。其中G.威爾迪歌劇《納布科》中的合唱《飛吧,思想,鼓起金色的翅膀》於1842年上演後,迅速傳遍了全義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