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比瑞亞歷史

[拼音]:wenxian bianmu zidonghua xitong

[英文]:automated cataloging system

應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圖書館文獻編目業務的資料處理系統,又稱計算機編目系統。它是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一個核心子系統。

發展簡況

20世紀60年代中期,北美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已能將計算機用於文獻編目,當時採用離線方式,主要輸出目錄產品(包括目錄卡片和書本式目錄)。60年代末隨著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問世,一些有條件的單位建立了自己的系統, 雖仍用離線方式操作, 但輸出產品在篇幅和編排上均有很大改進,已能為書本式目錄建立多種索引。這一階段的一個重大成就是機讀目錄(MARC)試驗的成功,為以後編目自動化創造了條件。70年代大容量輔助儲存器和網路技術的發展為實現合作編目提供了物質條件,文獻編目自動化系統進入了網路化集中編目發展階段。如美國的三大聯機網路系統中的聯機圖書館中心(OCLC)、西部圖書館網路(WLN) 和研究圖書館情報網路(RLIN)等。80年代以後,文獻編目自動化系統呈現下列發展趨勢:

(1)以資源共享為目標建立全國性網路,如美國西部圖書館網路、研究圖書館組織和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計算機系統連結計劃已從1980年開始實施;

(2)向多文種的綜合系統發展;

(3)光碟系統的出現為中小型圖書館提供了不參加網路系統而直接共享大系統資源的條件。

1985年以後,中國一些圖書館開始試驗性地建立書刊資料編目系統,到 80 年代末一些系統正式投入使用,1988年北京圖書館中文采編部開始採用計算機編目,隨後開始試發行中文圖書機讀目錄(見中國機讀目錄)和其他型別書目產品。

功能

一個完整的計算機化編目系統通常具備下列功能:

(1)自動編目並建立主書目資料庫。即利用一些書目中心發行的機讀目錄或利用系統成員的編目成果,對需要編目的書通過聯機終端在其書目記錄中補充本單位索書號、藏書地點等少量資料,成為本系統的書目資料。對未能共享上述資料資源的書進行原始編目時,系統提供方便、靈活的編輯功能,以及資料質量檢驗功能,以人機對話方式引導編目員向書目資料庫輸入書目資料,從而建成主書目資料庫。

(2)計算機查目。即使用者在聯機終端上直接查詢目錄文件,判斷此書是否已編目。有些系統還可聯機瀏覽書目,如同瀏覽卡片目錄一樣。

(3)規範控制。系統建立規範文件對書目記錄標目實行規範控制。

(4)生產多種載體和多種形式的目錄產品,用計算機輸出裝置如行式印表機、鐳射印表機和計算機輸出縮微膠片和膠捲 (COM)等裝置生產紙質、磁質和膠片等載體的目錄產品。其產品形式有目錄卡片 (包括分類卡、主題卡、參見卡等)、 書脊書標、書袋卡、書本式目錄或縮微目錄(包括新書目錄、聯合目錄、分類及專題目錄)。

(5)編目業務的管理,系統按排檢規則自動編排卡片目錄和書本目錄的次序、進行文件管理和各種業務統計分析等。

型別

文獻編目自動化系統按處理方式可分為兩類:

(1)離線系統,書目資料一般採用穿孔紙帶、穿孔卡片、磁帶或軟盤為載體,經事先加工整理後,成批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故又稱離線批處理系統。

(2)聯機系統,書目資料直接利用聯機終端進行聯機檢索、輸入、編輯、更新等操作。對於文件的編輯、歸併和輸出目錄產品等操作,通常仍採用批處理方式。

系統構成

文獻編目自動化系統是以處理書目資料的儲存和檢索為中心的計算機系統,又是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核心部分。故資料庫或文件的設計應最大限度地有利於書目資料的儲存和檢索。通常需設 立下 述文件:

(1)主文件:一般按書目記錄輸入時的順序、線性地儲存在磁碟或磁帶上,用於儲存館藏機讀目錄的最完整資訊;

(2)倒排檔:這是按書的某些屬性如書名、著者等組織的文件,該文件按屬性記錄值本身的規律以樹型結構儲存在磁碟上,由鏈針和主文件對應的記錄相連線,是一種用於快速隨機存取的文件。若干種不同屬性的倒排檔和主文件共同構成中央書目資料庫,供系統內部查重和讀者查詢(即計算機查目);

(3)編目文件:用於積累新資料、編輯輸出目錄產品和用於主文件維護。它是一箇中間文件又稱工作文件。因不斷有新的編目資料加入、並對新資料進行頻繁的校對和修改,為快速查詢通常也為它建立若干倒排檔,構成編目資料庫;

(4)源資料文件:用於存放來至書目機構發行的機讀目錄 (如北京圖書館發行的中文圖書機讀目錄),並建立相應的倒排檔,構成源書目資料庫,供自動編目用;

(5)規範文件用於對書目記錄的標目實行規範控制;

(6)臨時工作文件:用於暫存某些特殊需求的書目資訊,如為編輯專題目錄用的書目資訊等;

(7)統計文件:用於統計入庫書目資料數量與種類以及加工過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