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

[拼音]:Tang-Bo Huimeng Bei

[英文]:Monument Commemorating Tang Dynasty’s Aligning with Tibet

中國吐蕃時期唐王朝與吐蕃政權以舅甥情誼會盟立誓,信守和好而樹立的石碑。俗稱長慶碑,又稱長慶舅甥會盟碑或唐蕃和盟碑。在西藏拉薩大昭寺前。藏語名稱“祖拉康多仁”,意為“天昭寺前之碑”。唐穆宗長慶元年(822)和吐蕃贊普赤祖德贊盟於邏些(拉薩),長慶三年(823)二月十四日石碑落成。

石碑通高 5.6米,由碑座、碑身和碑首三部分組成。碑首為四坡平頂,上置一蓮座寶珠,寶珠上雕四條凸稜,並有小渦旋紋痕跡。碑首下部四周邊緣雕刻有排列疏密勻稱的升雲圖案。碑頂通高0.96米,下部寬1.26米,厚0.93米。上部寶珠高0.5米,直徑0.3米。碑座為龜趺座,由一塊整石雕刻而成。下為長方形底座,長1.68米,寬1.4 米,高 0.1米。上伏一臥龜,頭部微露,四肢收攏,背部所刻龜甲花紋已基本磨平。龜長2米,寬1.5米,高0.86米,造型古樸生動。碑身為長方形截面柱形,上部有收分,高為 3.8米。下端長0.88米,寬0.39米;上端長 0.7米,寬0.35米。石碑正面向西,上刻漢藏兩體對照文字,文義相同,為同一盟約;左半藏文橫書,字跡蒼古,具有吐蕃時期藏文特點;右半漢文直書,字型為正楷。碑背面為藏文盟辭。碑左側刻唐廷參與此次會盟的官員人名位次,上為藏文,下為漢文,共有18人。碑的右側為吐蕃一方參與會盟官員的職銜、姓氏,藏文40例,並有對應音譯漢文。碑文對研究吐蕃姓氏、當時藏漢對音和吐蕃時期的官制、宗教及政治文化,是極為寶貴的資料。

唐蕃會盟碑是吐蕃時期漢、藏人民情深誼厚、友好相處的歷史見證,雖歷經1000多年風雨剝蝕,文字仍能辨認。盟辭反映了漢藏兩族“歡好之念永未斷絕”,“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渝替”,“立碑以更續新好”情事。會盟以後,兩族人民的友好往來與經濟文化交流更為頻繁密切,為13世紀西藏正式劃入祖國版圖打下了基礎。拉薩人民極為重視這一寶貴歷史文物,在碑的周圍砌築了圍牆以防止人為的破壞。1985年5月,西藏自治區政府及有關單位清理了長期埋在地下的碑座,並採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