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什凱維奇,J.

[拼音]:goutong

[英文]:communication

人們相互之間傳遞、交流各種觀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鞏固人際關係的過程。有的學者視溝通、互動、認知為社會交往結構的三個方面,從而把溝通、社會認知和人際互動並列為社會交往的一個因素。溝通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社會現象之一。有關溝通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溝通的過程和方式兩方面。

溝通的過程

溝通是一種資訊的傳遞和交流,社會心理學家常借用資訊科學的術語,採用資訊流程圖來類比人際溝通的過程,揭示人際溝通的規律。圖1就是顯示溝通過程的一個最基本的模式。發信體──把一定的意圖、感情、態度、知識傳遞給受信者;編碼──把意圖、知識等變成對發信者和受信者均有意義的符號;資訊──用以進行溝通的符號系列;通道──溝通的媒介;譯碼──把接受的資訊恢復原意,給予解釋;受信體──接受資訊並給予反應的個人或群體;反饋──把對資訊的反應送回發信者。

在溝通過程中,資訊首先要在發信體那裡接受編碼,再經過一定的通道,然後到達受信體。受信體對經過編碼的資訊進行譯解,恢復原意,理解發信體傳遞的本來內容。最初,研究者們以這種簡單的通訊模式,類比人際溝通過程;後來逐漸發現這種模式中資訊單向傳遞的缺陷,又從控制論中引進了反饋概念,彌補單向傳遞假設的不足;強調人際溝通中的受信體與發信體一樣主動、靈活、獨立,以及對溝通內容的反應反送回發信體時所起的主動作用。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卻認為,即使引進了反饋概念,仍不足以概括人際溝通的全部特點;在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條件下,任何資訊都不是一成不變地被傳遞,而是在傳遞中形成、補充和發展的;人際溝通的雙方都帶有各自的動機、意圖和期望,並以此理解、判斷、反應資訊,而在一般的人際溝通中,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這兩種方式幾乎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有人指出,人際溝通是在一定社會情境中運轉的一個動態系統,不能採取行為主義式的刺激—反應的研究模式,而應對其加以系統的考察。

溝通方式

最基本的方式是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言語溝通是以語言為媒介進行的人際溝通,它是人們最常見的溝通方式。有的研究者區分了語言和言語的差別,指出語言是人們交流資訊、感情的一種既成的符號系統;言語則是一種動態的過程,是人們根據一定的規則用語言進行溝通的過程,即說話和聽話。說話者有一種思想要表達,利用言語對它進行編碼,表現為合乎語法的話語,把深層結構轉化為表面結構;聽話者則對話語進行譯碼,把表層結構按其理解還原為深層結構,並對此作出反應。這就是言語溝通的基本過程。1948年,美國一位研究者曾以如下模式概括這種言語溝通的結構過程:

1.誰?(誰傳遞資訊)──溝通者;

2.什麼?(傳遞什麼)──本文;

3.怎樣?(怎樣完成傳統)──渠道;

4.向誰?(向誰傳遞)──聽眾;

5.效果如何?──效果。

圍繞著言語溝通的這5個要素,研究者從多種領域展開研究。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主要是認知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重視語言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以外,則主要是語言學家、哲學家、計算機專家對語言現象感興趣。這些研究都側重於語言的個體發生、習得,側重於個人說話或聽話時的心理活動,以及思辨語言和思維的關係,而對於語言的社會基礎沒有足夠的重視。社會心理學對溝通的研究則指出社會因素對於言語活動的重要性,特別注重研究說者和聽者之間發生的互動。例如,他們如何合作,以便輪流說話;在不同情境下對話的性質及其差異;說的內容和理解的內容如何依賴於說者和聽者是什麼人等。社會心理學家們研究了交談的規則,發現順利交談必備的條件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不同的群體和場合中是不同的。對言語溝通的語義分析又劃分出基本意義和情緒意義兩種。如“演員”和“戲子”,雖然都指從事表演活動的人,但“戲子”卻具有侮辱性含義。詞的情緒性意義在溝通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一旦使用不當就可能導致破壞性的交往結果。此外,社會心理學還對資訊溝通網路進行了大量研究,設計了5人群體的各種資訊溝通網路(圖2),並揭示出溝通網路和領導選擇的關係(圖中數字表示被選為領導的次數)。一個人只要處於控制資訊溝通的地位,就易於被選為領導。

言語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在資訊傳遞中,藉助言語表述的意義損失最少;言語溝通也是人們最主要、最常見、最熟悉的溝通方式。但是,言語只有在加入了活動系統時才有意義,這種加入必須用其他非言語的符號系統加以補充。脫離了非言語的手段,溝通過程是不完全的。

非言語溝通,即不用言語為媒介進行的溝通,包括動態無聲的溝通、靜態無聲的溝通、副語言3類:

(1)動態無聲的溝通。即無聲的動姿,包括點頭、姿勢轉換、面部表情、手勢、擁抱等。此外,眼神的運用也屬於無聲的動態的範疇。對這種動態無聲的溝通行為,人們早就發生了興趣。1872年,英國生物學家C.R.達爾文率先研究了人的面部表情,認為面部表情具有普遍的意義,在不同社會、不同文化中的人,至少能夠通過相同的表情表達 6種情緒:憤怒、幸福、悲傷、厭惡、恐懼和驚訝。以後,在這一領域中最卓越的研究者是美國的R.L.伯德惠斯戴爾。他於1963年首創“身勢語”的概念,認為人體的大部分動作就像組成詞的字母和音素一樣,是表達意思的組成部分。他把這些組成部分稱為“身勢語的最小表述單位”,由這些最小表述單位進一步組成“身勢語詞素”,由一系列動作構成,用來表達某一具體的含義,可以被看成是身勢話語。身勢語詞素進一步按句法結構原則結合成擴大的、互相聯絡的行為組織,即複雜的身勢形式結構,它有口語句法的特點。伯德惠斯戴爾進而認為這種有內在結構的身勢語,隨文化的不同而變化,是特殊的習得的而非本能的。

(2)靜態無聲的溝通。即無聲的靜姿,主要包括人們靜止無聲的姿態和人與人之間在交往時所保持的空間距離兩個方面。靜止的體態和運動的體態一樣能夠作為非言語溝通的方式。有的研究者發現,靜止的體態不僅能表達出個體內心的情緒狀態、指示群體內的一般傾向,而且還能反映出溝通雙方的社會背景、地位、學識水平等。美國人類學家E.T.霍爾對交往中的人際空間距離進行了經典性的研究,提出“近體學”概念。認為人們進行交往時,互動雙方的空間距離從近至遠可分為4圈,即:親暱區,3~12英寸;個人區,12~36英寸;社會區,4.5~8英尺;公眾區,8英尺以上。霍爾進而指出影響人們交往的空間距離的4個主要因素,即相互親密程度、文化背景、社會地位差別和性別差異。

(3)副語言。主要包括聲音音調、音量、節奏、轉音變調、停頓、沉默等。在書面語言中,通常用標點符號把它們表示出來。副語言在溝通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們常伴隨著言語,幫助表達意思。研究揭示出,副語言不僅能影響聽話者對說話者的知覺,而且還能調節溝通。

社會心理學在研究溝通方式時,為了方便常把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分別論述,但在實際溝通過程中,兩者往往是配合作用的。有時兩者傳遞的資訊也會產生矛盾。如果言語和副言語不一致,人們會接受副言語表達的資訊;如果副言語和麵部表情不一致,則會接受面部表情傳遞的資訊。

參考文章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需要溝通面板科與傳染溝通的基本形式及特點?管理學影響資訊溝通的因素有哪些?管理學對於白癜風患者家屬的良好心理溝通面板科與傳染怎樣通過光環境的幫助與來訪客人進行溝通和談判?太陽能及光電資訊溝通易發生障礙的因素有哪些?管理學正式溝通都有哪些基本形態?管理學改善老年性耳聾患者溝通障礙的常用方法保健養生溝通河淮的通濟渠中國地理企業內部溝通障礙發生的原因有哪些?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