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文,A.E.

[拼音]:Yinduhe Wenming Shiqi meishu

[英文]:Indus Valley art

發祥於印度河流域,以哈拉帕與莫亨朱達羅兩處遺址為代表的史前印度次大陸的都市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前1750)的美術。從當地出土的建築遺構、雕像、陶器、印章和裝飾品等,可以大體看出這一時代美術方面的成就。

哈拉帕遺址(今巴基斯坦旁遮普蒙哥馬利縣)與莫亨朱達羅遺址(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爾卡納縣),是分別於19世紀末葉和1922年前後被發現的。此後,印度次大陸的考古工作者又探明瞭近1000處哈拉帕文化遺址。這些遺址的出土文物,不僅型別極為相似,而且地域分佈很廣:北起喜馬拉雅山麓,南至納巴達河,西自伊朗的莫克蘭海岸,東達恆河盆地。據推算,莫亨朱達羅居民最稠密時,曾達4萬餘人,哈拉帕的情形也大致相同。當時人們主要從事於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並掌握了紡織和製陶技術,具有發達的審美能力。

城市建築

印度河文明時期的美術創造,首先表現在城市建築上。整個建築規模都是按照城市的總體規劃設計的。

兩處遺址,地基堅固,建築整齊,南北大道寬9米以上,東西街道較窄,與之垂直交叉,街道之間的住宅區均有小巷相連。據考證,已用標準化的燒磚建造兩三層高的房屋,設有浴室,水井和溝渠,庭院開朗,窗上裝有赤陶或雪花石膏製成的格柵。與其他哈拉帕文化型別的遺址相對而言,這兩座城市中最惹人注目和有特點的建築,是居高臨下的大城堡。莫亨朱達羅非常著名的大浴池,即位於城堡之內。其結構之複雜,設計之先進,堪稱當時土木工程的一項偉大成就。該浴池長11.9米,寬7米,深1.9米,四周為雙磚牆,敷以一層2.5釐米厚的瀝青,然後再用磚砌一內壁,石膏灰泥接縫,以防滲水,池底白排水口傾斜,通白樑託拱形排水溝,佈局十分合理。其用途,據認為可能與某種宗教齋沐儀式有關。城堡中其他一些比較主要的建築物,尚有儲藏糧食的大谷倉和作為行政中心的圓柱大廳。

值得注意的是,大廳附室內曾發現石雕男座像和許多加工過的大石環,據此推測,該建築物大概是用於舉行宗教儀式的廟宇。

雕塑

儘管這些遺址中出土的雕刻造像寥寥無幾且多殘損,但僅通過它們,也不難看出當時雕刻藝術在造型能力和表現技巧上所達到的水平,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雕刻,都具有優美的寫實性。尤其是哈拉帕出土的一件石灰岩雕刻的裸體男舞蹈者的形象,高10釐米,體態自然諧調。雖然四肢已殘,但舞動的優美姿勢,已開啟了而後印度教藝術中舞王溼婆神的先河。另一件著名的石灰岩雕刻,是出土於莫亨朱達羅的祭司胸像。高18釐米,鼻長脣厚,鬍鬚整齊,用貝殼鑲嵌的細長雙眼,半睜半閉,似正沉緬於冥想之中。衣服上裝飾著三葉紋樣,由於這種圖案在古代印度被認為是神聖的象徵,所以一些學者稱之為祭司。雕像風格古拙厚重,手法寫實,為人們提供了印度河流域土著民族的相貌特徵。哈拉帕文化的青銅雕像,最精采的是與祭司胸像同地出土的裸體舞女像,高14釐米。此像身段苗條,綴以頸飾和豐富的臂釧,右肘支起,置於腰際,左手持一容器,微倚在左腿一側,神態安詳自若,加上四肢的誇張增長,更見出女性的嬌嬈輕倩。

印章

哈拉帕文化所遺留下來的數以千計的凍石印章,在印度史前美術中,獨具特色,為研究當時的思想文化狀況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實物資料(見印度河印章)。印章上刻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題材主要是描繪當時印度習見的動物,如瘤牛、犀牛、虎、象、羚羊等。有的還刻畫著一些神怪形象,反映了作者們的豐富想像力。動物題材中,刻畫最好的是牛。藝術家們用不同的線條,巧妙地表現出牛的筋骨和肌肉,造型渾厚有力,形象生動。印章上的裝飾圖案則有圈紋、丁紋、吉祥紋等。還有少數的人物形象,雖不及動物那樣生動可愛,但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莫亨朱達羅出土的《獸主印章》,中央刻畫著一位頭戴牛角冠的三面神人,盤膝坐於臺上,周圍環以犀、虎、象、水牛、鹿等動物,整個氣氛,莊嚴肅穆,一般認為,這位神像,可能是“獸主”,即後來印度教大神溼婆的稱號之一。此外,原始的樹神與蛇神形象在這些印章上也略見端倪。

裝飾品

哈拉帕文化中使人更感興趣的,是那些小赤陶玩具、祭獻用的小動物和塑像。它們都色澤鮮豔,造型美觀,充分體現出作者對於塑造物件的敏銳觀察力和表現力。譬如一件公牛小玩具,製造精巧,頭頸能引線活動;還有一件小猴子,由操縱桿控制,可上下跳躍,狀頗活潑。其他如虎、象、犀牛等小陶塑,都極為生動逼真。這些赤陶製品中,還包括眾多的母神像和少數男神像,也說明那時已有宗教信仰。母神像有著豐碩的乳房,懷孕的大腹,以及懷抱小兒等形象,表達了對於生殖後嗣的祝願。

成熟時期的哈拉帕陶器,兼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價值。當時陶輪已被廣泛使用,器皿大都由粉紅和淺黃色坯體構成,質地堅固,裝飾以紅地黑花為主,品種有大型貯罐、濾器、託碗和高腳杯等,上面往往附有陶工的戳記和其他實用構件。

哈拉帕陶器圖案由簡單平行的粗細不等的線條變化到複雜的圖形,諸如方格網紋或重疊交環紋之類,上面偶爾還繪著牡牛、孔雀、菩提樹葉以及游魚和稚拙的人物形象。

當時的傢俱造型和紡織圖案,因未發現有任何實物,尚不太清楚。不過,從莫亨朱達羅的染房遺物和雕塑人物衣著的某些樣式來觀察,他們偏好色彩鮮豔或是刺繡印花的服裝。

作為生活裝飾品的珠寶首飾,種類繁多,加工精緻,其中不乏用瑪瑙、紅玉髓和青金石等稀有名貴寶石製造的上乘之品。

據專家們考證,印度河文明的創造者,是從西部山麓遷徙到這一帶來的達羅毗荼人。

他們在創造自己的文明過程中,通過與西亞等地區的經濟貿易往來,吸取和溶化了外來的文化,因而它的內容更加豐富多采。

這一高度發達的文明於公元前1750年前後便基本結束了。至於它衰亡的原因,學術界基本上持兩種觀點:一是據古代《吠陀經》的記載,將其歸咎於雅利安人的入侵;另一種則認為,這是由於阿拉伯沿岸地殼構造發生變化,破壞了該流域的整個生態系統造成的。

究竟哪一種推論正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化衰落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將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從考古發掘中考察和對印章文字的解讀研究中作出正確的結論。

參考書目

塗厚善:《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商務印書館,北京,1981。

Roy C.Craven, A Concise History of Indiɑn Art,Praeger Publishers,Inc.,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