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原文、翻譯及典故

管鮑之交原文、翻譯及典故

  管鮑之交是最耳熟能詳的故事之一。作者結合歷史,加入自己的想像,以另一種方式來講述這個動人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管鮑之交原文、翻譯及典故,歡迎閱讀。

  【原文

  管仲①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②遊,鮑叔知其賢。已而鮑叔事③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⑥,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⑦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註釋】

  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齊國潁上人,春秋前期齊相,曾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

  ②鮑叔牙: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③事:侍奉。

  ④進:推薦。

  ⑤任政:執政。

  ⑥賈:ɡǔ,做買賣。

  ⑦見逐:被罷免。

  ⑧多:讚揚。

  【翻譯

  管仲,名夷吾,是穎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幹。管仲家貧,經常佔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後,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於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後,在齊國執政,桓公憑藉著管仲而稱霸,並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裡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瞭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讚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鮑之交典故】

  管仲(公元前725年-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歷史上稱管仲為“春秋第一相”。

  當管仲年輕時,有一次對好友鮑叔牙說:“我太窮了,沒有足夠的錢養家餬口。我娘老了,身體又不好。唉,生活真是艱難啊!”

  鮑叔牙說:“我們不如做生意吧,這樣可以賺許多錢。”

  管仲嘆息說:“我沒什麼錢。”

  鮑叔牙說:“沒關係,我有一些。我們合夥做。”

  管仲想了一會,點頭道:“好吧。”

  於是,這對好友開始經商。本錢方面,鮑叔牙出了70%,管仲只出30%。

  由於他們都很精明,很快就賺了不少錢。

  到了分錢的時候。管仲問鮑叔牙說:“我們應該怎樣分這筆錢?”

  鮑叔牙說:“由你來決定,由你來分。”

  管仲說:“好的。”

  他把80%的收入分給自己,而把剩下的20%給了鮑叔牙。

  鮑叔牙靜靜地看著。

  管仲抬頭問道:“沒問題吧?”

  鮑叔牙微笑道:“分得好!”

  鮑叔牙的一些親戚很不滿:“真不公平!你出的本錢多,應該分多才是。”

  鮑叔牙說:“沒關係。管仲家裡窮,又有老母要贍養,他需要多些錢。”

  過了一些時候,管仲對鮑叔牙說:“我想去做官,我一定會在官場大有作為。”

  鮑叔牙說:“好主意,我和你一起去。”

  他們去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投靠了一位高官。

  然而,這位高官並不喜歡管仲,他並不欣賞管仲的才華。幾個月後,這位高官炒了管仲的魷魚,認為他是一位差勁的人。

  半個月後,管仲投靠了另一位貴人。在接下來的日子,管仲想盡辦法要做出成績。他經常給主人出謀劃策,希望藉此得到重用。然而,這位貴人把這些謀策當成垃圾。他對管仲說:“年輕人,不要班門弄斧!我走的路比你吃的飯還多!低調一點!不要老是想出風頭!幼稚的傢伙!”僱主和員工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管仲很消沉。最後,這位貴人解僱了這位懷才不遇的人。

  在家裡呆了一段時間後,管仲又從另一位貴族那裡獲得一份工作。像以前一樣,管仲賣命的工作,想要出人頭地。不幸的是,這位貴族從來就不信任管仲,跟他保持一段很大的距離。半年之後,管仲由於苦悶經常酗酒。有一次酒醉之後,他口出狂言,大罵貴族的無知。貴族聽到此事後,勃然大怒,叫人把管仲打得半死。鮑叔牙知道後急忙趕來救他。很多人都看不起管仲,對鮑叔牙說:“管仲是一個失敗者,所有的老闆都不喜歡他!因為他沒能力、沒才華!這樣的人,一輩子都不出有出息!”

  鮑叔牙說道:“你們不瞭解管仲,他是有大智慧的人。現在只不過是時運不濟,遲早有一天,你們會看到他的真本事!他是一個非凡的、傑出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言語,在場的人轟然大笑!

  有好長一段時間,管仲失業,在家呆坐。鮑叔牙總是盡力幫助他的朋友。在那段時間裡,鮑叔牙有許多事做,每次遇到困難,就跑來請管仲給他出主意。管仲樂意地給出各種建議。然而,這些建議往往把事情弄得非常糟糕。

  有一次,鮑叔牙想要送一些特殊食品給一位大官。管仲建議把這些食品鋪在院子裡,讓夜風吹上一夜。他說:“這樣子會更加美味。”鮑叔牙聽從了他的意見。誰知道到了半夜,突然間大雨傾盆,把所有的食物把糟蹋了。這樣一來,鮑叔牙就沒辦法及時把食品交給大官。那官人大發脾氣,狠狠地臭罵了鮑叔牙一頓。人們對鮑叔牙說:“不要再聽管仲的意見了,他只會幫倒忙,他是一個大笨蛋!”鮑叔牙堅定地說:“不!這些只不過是運氣不好,不是管仲的錯!他是一個有本事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會飛黃騰達!”

  一年之後,這對朋友去參軍。在戰場上,管仲總是很害怕,躲在鮑叔牙的後面。當軍隊崩潰士兵逃跑時,管仲總是跑得最快。每一次都是這樣。許多人取笑管仲說:“真是一個膽小鬼!”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膽小鬼!他只不過家裡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才會這樣。”

  後來齊君想要給兩個太子找教師,管仲對鮑叔牙說:“將來不是公子糾就是小白做齊君,我們各輔佐一人,他日可以互相薦舉。鮑叔牙說:“妙計!”互是管仲成為公子糾的老師,而鮑叔牙成了小白的老師。

  一些年之後,齊國大亂,兩位逃亡在外的公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匆忙趕回國。

  局勢非常明顯,哪一位先回國就能得到齊國。管仲對公子糾說:“我擔心小白會先到,不如讓我先走,半路截擊。”公子糾同意了。

  管仲找了一匹千里馬,日夜兼程。鮑叔牙和小白並沒有想到有人伏擊,一心想著回國。突然,管仲從樹林裡冒了出來,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慘呼一聲,鮮血灑滿全身。管仲以為小白死了,便馬上逃回報喜。

  然而,小白並沒有死。那支箭只射中了他的衣服。小白害怕管仲補上一箭,才咬破舌尖,讓鮮血灑出來,騙過管仲。管仲走後,鮑叔牙和小白更加警惕,飛速回國,成了齊君。然後,小白髮信給魯國之君,迫使他殺了公子糾。鮑叔牙對小白說:“管仲是一位有真才實幹的人,應該讓他來管理齊國。”小白卻依然耿耿於懷,想要報一箭之仇。鮑叔牙極力推薦,終於讓小白回心轉意。於是,齊君小白派遣使者到魯國要人。

  有人對魯君說:“管仲天下奇才,若是送他回去,齊國必定富強,那魯國就要遭受欺負了。”魯君說:“那我把管仲殺掉。”齊國使者聽到後非常害怕,馬上前來見魯君。使者說:“管仲伏擊齊君,差點把他殺了。齊君對管仲有著深深的怨恨,無夜不思親手把他千刀萬剮!如果送個死管仲回去,齊君小白就報不了仇了!”魯君信以為真,便讓使者把管仲帶走。在回齊國的路上,管仲生怕魯莊公改變主意,為了讓使者們加快趕路,就心生一計,編制了一首悠揚激昂的黃鵠之詞,教他們唱歌。使者們邊走邊唱,越唱越起勁,越唱走得越快,本來兩天的路程,結果一天半就趕到了。魯莊公果然後悔,派兵追趕,卻來不及了。回齊之後,齊君不計前嫌,拜管仲為相。管仲放手大幹,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從此齊國的國力一日千里。

  九合諸候,一匡天下!

  公子小白,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最終成為諸候霸主!

  管仲說:“當初貧困的時候,我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鮑叔不認為我貪心,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出謀辦事,結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他知道是因為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後死去,我被關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是不拘小節,以功名不曾顯耀於天下為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鮑之交寓意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的一生可能會有很多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己卻可遇不可求。而管仲和鮑叔牙就堪稱知己。管鮑之交的故事被傳為千古佳話。特別是管仲當年說的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如雷貫耳,發人深思而又催人奮進,也帶給人們恆久的啟示。無論別人如何評論管仲,鮑叔牙都不為之所動,依然一如既往地給予其包容、諒解與協助。可以說,他們二人既能同甘,更能共苦,是對友情的最好詮釋。他們之間的友誼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經得起空間的考驗,更經得起名利的考驗。

  “管鮑之交”這個典故告訴人們:管鮑之間的深情厚誼不是憑空練就的,而是建立在兩人長期的相互瞭解、相互信任、相互坦誠和相互諒解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由於鮑叔牙的無私大度以及彼此的信任、相知、理解、感恩以及默默的付出,才澆灌出了一朵最馨香而持久的友誼之花,並造就了一段令人津津樂道的千古美談。美好的友情令人嚮往,管鮑之交卻告訴人們:朋友需要選擇,更需要惺惺相惜。友誼之花需要細心呵護,用心澆灌。友誼是以誠相待、肝膽相照,更是相互包容、榮辱與共,是得意時的相互鼓勵與歡欣,更是失意時的不離不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這句話,既包含著管仲對鮑叔牙的感激之情,亦洋溢著對真摯友情的禮讚。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