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R.E.
[拼音]:bijiao zhengzhixue
[英文]:comparative politics
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政治體系的描述、分類和比較,探求政治現象的一般特徵和規律的政治學分支學科。
沿革
比較政治學與政治學有著同樣悠久的歷史。政治學學科建立後,理論家就一直企求瞭解和闡明各種政治體系及其變化。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考察並分析了希臘150多個城邦的經濟和社會結構,他的《政治學》一書為人們提供了比較政治研究的例項和資料,他的研究方法及對政體的分類原則和標準,對政治學學科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18世紀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在政治學的研究中,也注重比較的方法。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通過對法國以及歐洲其他各國甚至一些東方國家的經濟、政治、宗教、文化、習俗、氣候、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的考察和比較,總結了在不同環境下的政治特徵和法律精神,提出了政治統治的一般原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方形成了傳統主義的比較政治研究,特點是集中地比較和研究美國和西歐幾個主要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形式,並努力使這些國家的政治模式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獨立,使世界政治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客觀上推動了比較政治的研究,使比較政治研究打破了狹隘的地方觀念;行為主義政治學的興起,又拓展了比較政治研究的方法和框架。如G.A.阿爾蒙德創立了比較政治研究的結構-功能主義方法,對當代世界政治體系提出了新的分類和分析框架。這些都推進了西方政治學界對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使比較政治學得到迅速發展,成為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一般經過3個步驟:
(1)單純的描述,即觀察一個個政治制度的整體或其各個部分,諸如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政府機構、政黨制度以及其他的政治設施。
(2)整理資料,即對各種現象進行分析綜合和分類處理。
(3)探求各種可變因素中的關係,以發現政治現象的一般性規律。
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是一種多視角的研究。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一些政治學家運用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比較研究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國家的政治。他們發現,在這些新興的發展中國家裡,議會制度、官僚政治、政黨政治和利益集團等特徵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他們致力於尋求一種功能等價物,以探究這些國家的有效的政策制定和政策實施過程。行為主義政治學從政治過程和非政治過程的視角,對不同政治體系下的政策制訂、政治黨派、利益集團、傳播手段和輿論以及選舉和民意進行了動態性的比較。奧地利精神病學家S.弗洛伊德等人創立的精神分析觀點,影響到比較政治學領域,形成了比較政治學的一種文化人格研究視角。它注重不同國家的政治面貌和公共政策,試圖通過橫切研究法,研究社會精英和社會名流集團等,來探討民眾對於政治體制的功能和特徵的認識和態度模式。一些以歷史社會學和社會學理論研究比較政治學的學者,還致力於建立某種理論構架,以利於整理那些零碎的、特殊的經驗主義研究的成果和觀點。
比較政治學的內容和範圍同樣極為廣泛,它包括:
(1)對各種政治體系的比較研究,即在巨集觀上對各種各樣的政治制度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比較當代不同的政治體系;縱向比較是比較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體系或同一政治體系的歷史演變過程。
(2)對各國政府機構的比較研究,即在微觀上對各種各樣的立法、行政、司法機構,以及能夠影響政府機構行為的政黨、利益集團等組織進行比較。
(3)對其他與政府機構沒有直接聯絡的組織形式的比較研究,如對部族、共同體、社團、工會等進行比較,以分析這些組織形式對於政治的影響。
當代比較政治學日益重視蒐集、整理來自世界各個不同文化區域的有關政治體制的研究資料,以及不同層次的政治結構與世俗化方面的研究資料。研究者們致力於打破各種特定政治制度和政治過程理論的狹隘觀念,把對特定政治體制的研究列入比較政府和比較政治學的範圍。在研究中,人們愈來愈對政治體制的適應和轉變發生興趣,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整個政治體制與其國內國際環境的互動作用上。力圖通過這些研究對各種政治變動作出解釋,探求政治體制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的確切特徵。
研究意義
比較政治學的研究對政治學學科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它大大豐富了政治學研究的內容,拓展了政治學研究的領域。比較政治學研究中發現的一般原理和原則,充實了政治學的理論。比較政治學研究者確信,比較政治學研究對於一國實際政治大有裨益。對於政治社會的研究,不可能進行試驗,只有通過對歷史的和他國的政治實踐、政治現象進行比較研究,才能對某些政治原理進行驗證。通過比較,可以提高人們的政治認識和政治判斷的能力,擴大人們政治抉擇的幅度,並使人們瞭解各種政治抉擇的根據和代價,在政治實踐中借鑑並吸收有益的政治經驗,避免不必要的政治挫折和失誤。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已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