佇列條令

[拼音]:Yan Xiadu yizhi

戰國中、晚期燕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北省易縣東南2.5公里處。周武王滅商後,封召公於北燕,成王時召公之子就國,都於薊,後世稱燕上都。後遷於此,稱為下都。遷都時間學術界尚有爭論,但從歷年出土兵器的銘文看,該城的繁榮時間主要是在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以後。前222年秦滅燕,下都廢棄。自19世紀末起,燕下都即引起人們注意。1930年以馬衡為首的燕下都考古團對老姆臺進行了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多次進行調查。1961年以後,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作了詳細勘察和發掘。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佈局

古城平面呈長方形,位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東西約8公里,南北約4公里,是戰國都城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城市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城是燕下都的主體,平面略呈方形,東西約4.5公里,南北約4公里。夯土城牆基寬約40米,現今地面上還保留有部分殘垣。其東、北、西三面各發現一座城門。南垣外以中易水為天然城壕,東、西兩垣外則有人工河道為城壕,遠離北城牆1000餘米的北易水也起著城壕的作用。東城中間有一道東西走向的橫隔牆和一條自西垣外古河道中引出的分為南、北兩枝的古河道。古河道南枝以北,包括北城牆外的大片地段,有眾多的宮殿基址,是宮殿區。古河道北枝東端為蓄水池,此即《水經注·易水》所稱之“金臺陂”。這條河道當是為解決宮殿區內用水和佈置風景的需要而修挖的。在橫隔牆和東垣北段、北垣上,各有突出於城垣的建築基址一座,當屬保護宮殿區的防禦設施。在古河道南枝以南直抵南城垣的10多個地點,發現面積較大、堆積較厚的文化層,是居民區。同其他東周都城的規劃相比較,這裡實際是郭城。

西城平面亦略作方形。因北垣中部向外突出一塊,習稱北斗城。該城東西約3.5公里,南北約3.7公里,城牆基寬亦為40米左右。地面上城垣儲存較好,有的高達6.8米。城垣系分段用夾板夯築而成,夯層一般厚8~12釐米,最厚的達17~23釐米。城內堆積極少,可能是為軍事防守需要而增建的附郭城。

主要遺蹟

宮殿建築以緊貼在橫隔牆中段南側的武陽臺為中心。在武陽臺以北,1400多米的軸線上,依次有望景臺、張公臺、老姆臺諸夯土臺基,是主要的宮殿區。其中武陽臺最高大,東西約140米,南北約110米,高約11米。外形分上、下兩層,原來的建築物當分兩層修建。望景臺東西約40米,南北約26米,殘高3.5米。張公臺的長、寬各約40米,高約3米。老姆臺在北垣外,是第二大臺基,南北約110米,東西約90米,高約12米,外形作四層階梯狀,但上面的兩層是漢以後加修的。在這4箇中心臺基以外,已於武陽臺的東北、東南和西南鑽探出3個宮殿建築群,各由一個大型主體建築和若干個較小的建築組成。建築物的平面有方形、長方形、曲尺形等。城內有手工業遺址。宮殿區內有制鐵作坊遺址2,兵器作坊遺址1,骨器作坊遺址1,均集中在西北部。居民區有制鐵、兵器、鑄錢、燒陶作坊遺址各1,皆靠近古河道南枝。宮殿區內作坊遺址的規模都比居民區內的大,如宮殿區內的23號制鐵遺址,面積達17萬平方米,這種作坊應是公室直接控制的。居民區內的作坊,可能是地方官府控制的手工業,也可能是私人手工業。

東城的西北隅有兩個公室墓區。隔牆和古河道以北的叫虛糧冢墓區,《水經注·易水》謂之“柏冢”,有13個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4排。隔牆和古河道以南的叫九女臺墓區,有10個封土堆,分成3排。據鑽探,墓內或有積炭,或有積蚌。九女臺墓區北排中間的16號墓已發掘,曾被盜,殘存有仿銅的陶鑊鼎2、大牢九鼎一套、大牢七鼎二套、蓋鼎4;陶兩套,八、四為組。鼎、之數合乎王制。這兩個墓區內的墓葬,尤其是虛糧冢內的墓葬,每排當為一代燕王(或侯)及其王后與夫人的陵墓。這種陵墓區,在《周禮·春官·冢人》中叫做“公墓”。公墓在城內是春秋時的常制;戰國時東周君、西周君還把王陵設在城內,其他列國公墓則大都移於城外。燕下都的陵墓區仍設在東城西北隅,說明還儲存著古制;但其他墓葬則大都在東、 西城之外。1965年在東城第5號地下版築基址內,發現戰國晚期的第44號墓,埋有22具人骨,並隨葬有較多的鐵製武器和布錢、刀錢等。

遺物

遺址中出土的戰國鐵器比其他地方為多。主要有犁鏵、鐮、?、鎛、五齒耙等鐵農具和錛、斧、鑿、刀削、錐、錘等鐵工具。劍、戈、矛、鏃等兵器主要是青銅的,但劍、戈、矛、戟、刀及至盔甲也有鐵製的。出土陶器以灰陶為主,但出土的以雲母片為羼和料的粗紅陶,則是燕國的特徵性陶器。陶器常見鬲、釜、豆、盂、尊、罐、壺等。 其上多文字戳記,內容主要有3種:一種為陶攻(工)某;一種為左宮某或右宮某;一種記某年某月、左(或右)陶尹、左(或右)陶倕某、敀某、左(或右)陶攻(工)某。這都是官手工業製品的標記。在武陽臺、老姆臺等宮殿臺基的周圍,出土大量陶質洩水管道和瓦當、筒瓦、板瓦、陶井圈等。洩水管道皆圓筒狀,最精緻的並把盡端一節作成張口吐水的虎頭形。瓦當皆半圓形,以饕餮紋和山雲紋為多,有的作出對鳥紋。同出的還有山字形瓦釘。建築用瓦較當時其他列國宮殿的同類物品更厚重和講究。

參考書目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故城勘察和試掘,《考古學報》1965年1期。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燕下都第22號遺址發掘報告,《考古》1965年11期。

參考文章

燕下都遺址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