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義東漢銅車

[拼音]:Lushengwu

廣泛流行於中國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舞蹈。以男子邊吹蘆笙邊舞蹈為其主要特徵。

笙分葫蘆笙與蘆笙兩大類。葫蘆笙用葫蘆做笙鬥,一般插有5支帶簧片的笙管,約16~66釐米;蘆笙為木製笙鬥,一般插有6支笙管,長約33~333釐米不等。兩類統稱為“蘆笙”。至今吹奏葫蘆笙而舞的民族有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等;吹奏蘆笙而舞的民族有苗族、水族、侗族、仡佬族等。

蘆笙舞歷史悠久,在雲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發現的兩件青銅葫蘆笙,是迄今中國最古老的葫蘆笙實物。蘆笙舞的舞蹈形象在古文物中也有生動的反映,如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就刻有正在吹葫蘆笙而舞的形象。這些都證明在2000多年前中國南方就已經有了葫蘆笙和葫蘆笙舞。

蘆笙舞的共同特點:

(1)多用於民俗節日、戀愛、婚嫁、喜慶吉日,少數用於喪葬儀式。

(2)男子舞蹈時,因雙手握蘆笙,上肢動作受到侷限,故以腿部和腳的動作變化為主。

(3)男子為便於吹奏,舞蹈時上身多稍前傾,女子多直立,上身隨步法稍稍擺動。

(4)吹蘆笙的樂手即為領舞者,蘆笙舞隊的隨蘆笙樂曲的節奏而舞。

(5)多為男子競技性舞蹈,動作難度較大。

蘆笙舞又因民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彝族葫蘆笙舞

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地區和雲南省西部一些地區,曾用於喜慶豐收的酬神和送葬儀式中。清《滇南志略稿》載:“……每年秋後,宰牲祀神,吹笙跳舞而歌,謂之祭莊稼。”清乾隆《開化府志·九》記:“……送葬,女婿吹笙跳舞屍前。”現在葫蘆笙舞已多為群眾自娛性舞蹈。雲南省有些地方除用葫蘆笙作為舞蹈伴奏樂器外,還用笛子、月琴等同時伴奏,稱為“打跳”或“打歌”。男女青年邊唱邊舞、肩部前後擺動,舞姿健美瀟灑。四川省涼山地區,凡吉日均跳葫蘆笙舞;每逢火把節更為隆重,屆時晝夜歡舞,連續3日。舞時不歌,多為兩人一對,互相對腳動作,男子動作幅度大而有力,腿部高抬重落,女子動作較小,腿部不高抬,眾人圍圈而舞,吹葫蘆笙者在圈內領舞,亦有女子邊彈月琴邊舞,或邊吹邊領舞。

拉祜族葫蘆笙舞

在節日和勞動之餘均跳葫蘆笙舞。傳說有80多套舞曲。舞蹈中的動作,大致可分為表現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和模擬鳥獸的舞蹈。例如舞者?腳向裡掃腿,勾腳向外蹁腿,是表現收割穀子;“斑鳩揀穀子”,表現了斑鳩覓食、嬉戲的姿態。舞蹈富於表現力,生動有趣,獨具特色。男子在圈內邊吹笙邊舞,動作繁雜,女子拉手圍圈,動作簡單。舞蹈動作速度,一般先慢後快,動作幅度,逐漸加大。

傈僳族葫蘆笙舞

由吹葫蘆笙者領舞,眾人皆隨後,按逆時針方向移動,互相拉手、甩動臂膀,動作多為二人相對,有前、後對腳或面對面、背對背翻動轉體,動作有力,跳動不高,偶有拍手擊節而舞。舞者情緒開朗奔放。在雲南西部和四川西昌等地也稱為“跌腳”或“蹢腳”。

納西族葫蘆笙舞

在古老的納西族東巴經《魯般魯繞》中,早已記載了牧奴們作和吹奏蘆笙的情景,蘆笙舞也相應產生了。納西族葫蘆笙舞是節日時自娛性舞蹈。一般首先要跳一段“扭美”,它是葫蘆笙舞曲的基礎。舞時眾人攜手緊扣臂膀,面向圓心,左肩微向前,胯部隨腳步的移動略向前後閃動,當向前抬腿時,身體略前傾,胯部向後,動律獨特。

苗族蘆笙舞

是苗族民間舞中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早在明代《南詔野史》中就有“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記載,清《苗俗記》中也記有“每歲孟春,……男女皆更服飾妝。男編竹為蘆笙,吹之而前,女振鐸繼於後以為節,並肩舞蹈,迴翔婉轉,終日不倦”。這說明1000多年前苗族蘆笙舞即已盛行。也說明女子振鈴擊節而舞的舞蹈一直延續到清代,與現在多為徒手而舞的情況有所不同。近年來有些地區出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婦女蘆笙手。苗族蘆笙舞大致可分為自娛性、競技性、祭祀性3種,其中自娛性蘆笙舞最為普遍。舞蹈時,蘆笙手在隊前或在圈內領舞,一般按男前女後的佇列,逆時針環繞行進。有的地區還用3.3米高的大蘆笙和芒筒伴奏,增加低音聲部伴奏效果。每當盛大節日,成百個蘆笙,上千的人群,層層環繞跳蘆笙舞,氣勢極為壯觀。在“跳花”、“跳月”、“踩花山”等民族節日,青年男女還通過蘆笙舞選擇配偶,如“討花帶”、“牽羊”等均為表現男女青年相愛的舞蹈。競技性蘆笙舞,在節日期間舉行,以曲調多、技巧難度大取勝。舞蹈動作有連續旋轉、矮步、倒立、翻滾等。舞時樂曲不中斷。有的地區苗族老人亡故,有以蘆笙舞祭祀亡靈、慰藉死者家屬的習俗。其舞蹈動作沉穩。

水族蘆笙舞

農曆九月的水族年,是蘆笙舞最活躍的日子。蘆笙舞通常與銅鼓舞、鬥角舞共同活動。蘆笙隊一般由5只高低音不同的蘆笙和7只低音芒筒組成,男子在前邊吹邊舞,女子手持花手帕於後相隨而舞。動作多模擬行船、騎馬、射獵或水牛滾塘等,動作特點粗獷、慓悍;開胯、挺胸、全身劇烈抖動。

侗族蘆笙舞

過去是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祭祀活動的一部分,現已成為侗族人民歡度節日的主要活動。蘆笙舞在湖南省也叫踩笙堂,它是歌、舞、樂三者相結合的形式。男子吹蘆笙為前導,女子們每人手持摺扇和侗帕隨後,且歌且舞。中秋節舉行的蘆笙比賽,是一種男子集體競技性的舞蹈,參加比賽的蘆笙隊以村寨為單位,從3、5個到數十個舞隊不等。比賽時動作激烈、情緒高昂。

此外,黔南和黔西南的仡佬族也有蘆笙舞,稱為踩堂舞,是為老人送葬時的舞蹈,在遺體前邊舞邊唱哀歌,其舞步沉重,動作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