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精選6篇)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精選6篇)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 篇1

  很少有書讓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國外的小說。當面對紛繁複雜的名字時,我總是看不下去。可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給我了與眾不同的體驗,整部作品行雲流水、不疾不徐……這是典型的英國小說風格,你大可以在下著雨的傍晚,生了壁爐的火,躺在搖椅上靜靜地閱讀。

  豪華而浪漫的東方快車,縱情馳騁於遼闊的亞歐大陸上,大雪紛飛,將列車困於溫科夫齊與布羅德之間。車廂內發生了一起神秘的謀殺,死者雷切特被足足刺了十二刀。十二名不同區域不同階級的人,上至女王,下至教師,究竟誰是兇手?隨著事件調查的的深入,波洛透過化學處理還原了未燃盡的信件上的幾個字“阿姆斯特朗”!綁架、勒索、殺人、自殺、罪犯逃脫法律的審判,一系列驚人內幕抖露了出來。雷切特,原是阿姆斯特朗綁架案的真兇。

  雷切特,你,罪大惡極。我們會帶你出去兜兜風。在風雪之夜中,停下的不僅僅會是火車,還有你的生命!火車飛馳,鐵軌碰撞的金屬聲,如同安眠藥般,讓你心安理得,但是滿天飄舞的雪片其實是飛向你的刀片啊!

  看完書,仍然久久無法釋懷。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義?

  有人認為,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而法律僅僅是最低階的道德。當法律無法懲治那條漏網僥倖逃脫的魚兒時,必然會遭受到道德的譴責。這個世界有這樣的法外之地,就如白雪皚皚的南斯拉夫那段鐵軌之上,十二名陪審對雷切特處以道德的裁決。

  特別喜歡由這本書改編電影中波洛的一句話,“車上沒有殺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這本書有一個溫暖的結局,讓人拍手叫好。在最後,波洛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猜想,使真正的兇手得以涅槃脫身。波洛默許了這次謀殺,他得到了靈魂的昇華,曾容不下任何兇殺的他,在這次事件中,認識到了比真相更為重要的東西——人性。保持本性的善良,這才是人性的最讓人敬重的!法律無情人有情,這便是波洛行的正義。

  人們不僅因為阿加莎的推理小說的劇情跌宕起伏而喜愛她的作品,更是由於她的作品總有些超越字與紙、超越生與死的東西。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 篇2

  我得承認我對於阿婆的波洛系列是沒有什麼“抵抗力”的,尤其是像本書這樣的經典之作,雖然我已經讀過貴州和人文兩個版本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但是看到新星版的時候,還是要找來又讀了一遍。不過我沒有考據癖,更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所以無法說出這三個版本的異同,不過無論這三個版本存在什麼樣程度的不同,卻都不影響故事本身的精彩性,我想這也應該是經典故事的特點,那就是無論用何種語言來呈現,都不會令其失色。

  我想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偵探都不願意遇到的情況,似乎所有的人都擁有近乎完美的脫罪證據,也似乎都沒有一點點的犯罪動機,好吧,有的人有,但卻依然擁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這個推理界中永恆的題材——在本案中也呈現得幾乎無懈可擊。我不知道繼續說下去會不會發生洩底這樣掃興的事情,那麼關於謎底我只好說:最真實的答案也許正是窗外的那場大雪給出的。

  我始終在考慮波洛先生為何會是一位偉大的偵探,我想除去他那完美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卓越的觀察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應該就是他對於人性的絕佳的洞察力。每每在證據鏈完整之前,他就已經預感到了兇手是誰,只是還差一兩個環節讓一切“完美”起來,讓他的“灰色的腦細胞”來確定出所有的事實。而也正是他對於人性的瞭解,也讓他每每在揭穿謎底的同時,還能做出遵從內心的抉擇,比如本案。

  有時,我就在想也許波洛先生應該算是幸運的,因為他所處時代的法律還不是無孔不入、鉅細靡遺的,科技也沒有如今這般霸道與強勢,那古時的榮耀和正義還能在人們的心裡佔據一席之地,同時還有不少模糊的領域和地區,有條件讓人們做出遵從良心的抉擇。而如果是現在這個世界,我真不知道波洛先生該如何做他關於本案最後的陳詞。也許,他的偉大更多地是屬於那個失去的時代。

  而赫爾克里波洛的偉大,也正映襯除了他的創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偉大。這位偉大偵探的所有特質都是她所賦予的,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由此推論出,我的的作者也擁有相同或者類似的特質,而這也是我欽佩這些優秀的推理作家的原因。我想我們也應該算是幸運的,有偉大的作者和他們精彩的故事,來陪伴,而且是不受時空限制的,我想這一切應該讓我感到滿足。

  給本書打分是多餘的,因為它一定會是滿分五顆星,甚至我都有點感到為這樣的故事寫評論都是多餘的,如果真要寫,也許三個字就夠了:去讀吧!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 篇3

  今年寒假裡,我看完了一本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本書曾被拍成電影。

  它講的是一個可愛的小個子比利時偵探赫爾克里﹒波洛。事件是:波洛乘東方快車回家,遇到一起謀殺案,一名男子被劃十二刀死亡。當時車廂內有十六間包廂分別有十六名乘客,其中有波洛和他的兩個朋友、一個管理員、一個死者和其餘十一名乘客。波洛從天氣、物品、氣味等各種蛛絲馬跡,來破解這個巧妙玄機。

  我認為,我們在遇到困難時應仔細觀察、思考,就一定能解決問題。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 篇4

  案件本身並沒有很吸引我,比較有意思的是波洛與快車內十二人的對話,這十二個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和階級,身份地位不同,性格特徵各異,在看似一種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搭乘上同一輛東方快車,一場謀殺案將所有人聯絡在一起,背後實則是一場嚴絲合縫的群體作案。

  這件謀殺案有一個特點,死者是震驚美國的一件綁架案中的主謀,卻逃離法網,逍遙在外。於是這裡引發了一個關於法制問題的思考,對於那些犯有罪行卻沒有獲得法律制裁的人,採取私人性報復的做法是否正義?或許有時候越過法律處理問題能夠彌補法律的一些漏洞,但是另一方面也會帶來秩序的混亂,如果人人都以暴制暴,那麼這個世界上肯定會存在無數的流血殺人事件,於是不斷地重蹈覆轍,最終沒有人願意相信法律,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實行報復,法律也就喪失了它的效力,而沒有法治的社會無疑是可怕的。

  小說中有提到:“在這個案子中,我認為,正義——嚴格的正義——已經得到了伸張。”真相揭露後,波洛的對結果的處理也相當於默認了這一點,在這一案件中,實施倫理上的正義或許是合適的。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 篇5

  我這次閱讀的書籍,正是阿加莎的代表作之一——《東方快車謀殺案》。這本書講述了大偵探波洛在敘利亞完成一項委託後,搭乘辛普朗號東方快車回國,不知為何,這輛快車的豪華車廂竟一票難求,好在他遇到了好友布克先生,才擠上了這一列車。在一場午夜的大雪後,辛普朗號列車被迫停了下來,第二天一大早,列車上的人發現被眾人所不喜的美國人雷切特死在了他的包廂,全身被刺了十二刀,並且包廂的門是被從裡面反鎖的。波洛在一層層的調查中,發現雷切特的真實身份是美國阿姆斯特朗綁架案的幕後兇手,本該被處以死刑的他鑽了法律的漏洞逃脫了。而在之後的調查中,波洛又發現列車上的每位乘客都與阿姆斯特朗一家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故事的最後,在一切都真相大白後,波洛先生選擇了包庇兇手們,向南斯拉夫警察提交他提出來的第一個結論。

  雷切特既作為本案的被害人,又作為多起綁架案的犯罪嫌疑人,本該接受法律制裁的他,卻依靠他積累起來的巨大財富,利用他手頭掌握的很多人的秘密,鑽了法律的漏洞從而逃脫。按理來說,他的死亡會讓大家拍手稱快,但是如果他在一個案件中成為了被害人,那事情的性質似乎有所改變。但有時會思考,如果雷切特沒有被害,而是繼續這樣隱姓埋名下去,是否又是對那些案件被害人及其家屬的不公。

  車上的其他乘客們,一方面正如阿姆斯特朗太太的母親琳達·阿登在文末說的,“社會給他定了罪,我們只是執行判決。”這樣看來雷切特的死似乎無可厚非,他已經犯下譚天大罪,本就該被社會定罪,並執行判決。但另一方面,將執行判決的權利交由車上的.這十多位乘客又會引起其他爭議。不過世事無常。兇手們都是與阿姆斯特朗案息息相關的人,她們體會到失去親人摯友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正是雷切特帶給他們的,這時候,乘客們的行為又不會讓人覺得難以理解。

  作為文中的主角,大偵探波洛先生,他詼諧幽默,老於世故,有著超乎常人的觀察力以及推理能力,能從一個人的眼神,一個動作甚至是一句話推斷出其隱含的資訊。作為一個偵探,他擁有著出色的能力,除此之外,在這個故事中,他又有著飽含柔情的同理心,在追求極致正義的同時,又能對社會不公之事有自己的看法與做法。

  《東方快車謀殺案》是以1932年轟動一時的真實案件為藍本,阿加莎以她高超的寫作天賦與深厚的刻畫人物功力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副真實的畫卷,在這個畫卷上我們能看到正義與邪惡的戰鬥,現實與情感的糾纏。並且以一種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結尾,不管是兇手,還是整個故事的結尾,讀者在一開始閱讀時都不會想到。並且全文從一開始就慢慢交代了所有的線索,能讓讀者在這些線索中慢慢摸索體會,而不是其他一些推理小說一樣在真相大白後才一步一步交代如何根據各種線索進行推理。並且最後阿加莎完成波洛先生的轉變,將書的靈魂進行了昇華。

  不得不說,這本書有很大的可讀性,不愧是能流傳至今的經典著作。

  《東方快車謀殺案》讀後感 篇6

  記得曾聽好友說到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偵探小說《東方快車謀殺案》,據說案情撲朔迷離,結果頗具特色。當時心動欲讀此書,可惜不知怎的忘了此事。近日讀雜誌,看到此書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介紹,才記起這本小說。為了避免再度錯過,遂於昨日前往圖書館借來此書。

  昨晚花了4小時餘讀畢此書,果然未失所望。一時興奮,遂繼而將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偵探小說故事梗概都查看了一番。

  阿瑟·柯南道爾因塑造了福爾摩斯這個大偵探的典型而聞名於全世界,阿加莎·克里斯蒂德則用一個完全不同於福爾摩斯的可愛偵探形象——偉大的赫爾克里·波洛成為偵探小說界的女王。

  福爾摩斯看得多了,波洛雖然瞭解相對較少,但比較福爾摩斯和波洛,兩位大偵探的破案方式還真是很不一樣:

  福爾摩斯是個堅定執著的偵探,有著偵探天生的敏感和直覺,性情有些古怪。他總是一言不發地在案發現場附近察看,並不時把什麼東西小心的放進信封(當然還不忘留一半等警方去發現),一番鎮定思考之後把兇手的特徵說得清清楚楚。於是,所有的人都去找全世界符合特徵的疑犯。

  波洛的形象屬於可愛一型,性格隨和,像鄰家大叔。他在案發現場發現了什麼常常不動聲色,到關鍵時候才說。他不是看看現場就能說出兇手特徵的偵探,他的特長是在多個嫌疑犯中敏捷的找出真正的兇手。他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兇手就在你們之中!”

  福爾摩斯在破案時,從不講人情味,顯得冷酷無情;

  波洛則有趣得多了,總是和顏悅色,照顧到每一個當事者的心理。

  二者對兇手的處理,也就是結局卻恰恰相反:

  福爾摩斯在這種時候往往明顯更有人情味兒,他有百分之二十的案子都放走了兇手;即使沒有放走兇手,許多案子也往往是私下解決,真正交到法庭接受審判的人少而又少。

  相比之下,波洛的態度就堅決多了,他認為“無論什麼理由,殺人就要付出代價。”讀畢《東方快車謀殺案》,還以為波洛處理兇手時頗具人情味。查看了其他故事結局後才知,波洛總是在最後一幕將所有相關人等聚集(多數時候警方在場),戲劇性地揭發兇手,兇手當然交給了警方。《東方快車謀殺案》中,他默許了“十二人審判團”,並提出一種完全錯誤的報告給警方,是幾乎唯一的一次例外,這樣的情形似乎再沒有過。

  福爾摩斯和波洛的偵探故事之不同當然絕不僅限於此,待我對阿加莎·克里斯蒂德的小說有更深瞭解後再作進一步的分析吧。

最近訪問